12月30日,由北京艺术博物馆与永定河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影儿之魅——北京西派皮影遗珍”展览在北京艺术博物馆正式开幕。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北京皮影戏历史上分成西派皮影和东派皮影两大流派。门头沟区下苇甸村是北京西派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永定河文化博物馆馆藏下苇甸皮影文物是目前仅存的北京西派皮影最早的成套珍贵遗物。该批文物刻工精湛,用料讲究,特色明显,配套齐全,不但当代北京人很少见过,就是现在从业的专职皮影演出工作者也知之甚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北京西派皮影戏影人分为:茬子(即影人的头形)、身片(即影人的身子和服饰)、用具(包括家具、车马)、布景和效果(包括殿宇、风云、山洞、地形以及施放烟火的盒子)等。这些影人一般用包存放。下苇甸皮影的影人分为七包一箱。七包是男包、女包、神包、卒包、文包、武包、杂包。一箱为大型布景。其角色同其他剧种一样,分为生、旦、净、末、丑。
下苇甸皮影刻工艺秉承北京西派皮影横刀技法,讲究细部刻划生动;在着色方面,讲究本色,着红、黄、绿、蓝、黑五色水彩,且不涂桐油,称为“水彩影人”;在影人造型上独树一帜,讲究根据剧情人物而千变万化,特别在脸部表情上尤重写实。皮影总体上精致,都城特点明显。
本次“影儿之魅——北京西派皮影遗珍”展览分为“北京皮影的流派与传承”、“下苇甸皮影的角色与行当”和“下苇甸皮影雕刻艺术的特色”三个单元,为广大观众展示了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下苇甸皮影文物珍品八十件,希望观众能从中体味到中国传统乡土艺术的魅力。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2月28日。
为配合本次展览,北京皮影剧团将于展览开幕当天(2015年12月30日下午14时)来到北京艺术博物馆,为观众现场表演传统皮影剧目。据悉,北京皮影剧团成立于1957年,是以北京西派路家德顺皮影班社为基础组建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