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拥有着传承历史悠久的皮影戏艺术,康平皮影戏起源于19世纪中期,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吸取了东北民间小调、二人转等曲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主要传统剧目有:《秦英征西》、《三请樊梨花》等,造型生动逼真。康平皮影戏的剧目、唱腔、音乐、影人造型独具特色,是典型的东北皮影,被纳入沈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又名“灯影”、”驴皮影“,是我国的古老民间艺术。”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正是对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的真实写照,皮影的脸谱、身谱、大彩和小彩的制作,都是在刮薄的驴皮上进行雕刻并施以彩绘。辽宁皮影最盛行、最普及的时期是民国年间,全省大部分县城均有皮影戏。每个影班一般由7-9人组成,他们都是农民出身的半农半艺者。演出剧目的内容大都是神话及历史故事,经常上演的有《群仙阵》等四五十个剧目。经常演出连台本戏,最长能演半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皮影戏的艺术水平有很大提高,首先是搜集整理旧影卷,剔除封建糟粕,取其民主性精华;其次是将原用油灯照影,改为电灯照影。到80年代,各县农村仍有皮影戏演出,但演出已渐渐减少。复州皮影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由陕西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来的。复州皮影戏真正活跃和盛行的时间是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1),当时河北一带“白莲教”盛行,有皮影艺人也参加“白莲教”,被清政府诬为“悬灯匪”,并下令禁演皮影戏。河北滦州皮影艺人被迫大量流入东北并进入辽南。复州皮影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至伪满时期,康平境内皮影艺人数量大增,大约有200人左右,形成了6个皮影剧团。 从1932年开始,复州皮影戏被迫停止了演出,抗战胜利后,复州皮影戏恢复。时至今日,传承此绝活的后继者已寥寥无几,在康平县方家屯镇柳树村生活着继承这项的民间艺术的老艺人。时代的发展,令一些民间艺术正渐渐被人民遗忘。现在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鲜有了解这些民间艺术的,它们都是我国传统艺术领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掌握民间艺术绝活的老艺人,仍在演出,希望通过他们的精彩表演,让更多的人民了解和欣赏到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重放光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