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河北迁安皮影,曾经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最古老的皮影流派之一,是中国皮影祖宗级的珍贵遗存。

迁安地处长城脚下,冀东腹地,也是历史上北方皮影流传区域的中心枢纽位置。迁安皮影史上有众多杰出影人,像“箭杆王”赵紫阳、“簧腔圭臬”李秀、“影界金少山”历景阳等。而在70年前,一批艺人们以唱影的形式走街串巷、宣传抗日、诱敌伏击,为抗战宣传,吸引人们加入抗战队伍,成为迁安皮影史和中国抗战史册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民网“我的家乡,我的好儿郎”主题采访组记者一行近日来到迁安,走访这些老艺人及他们的后代,听他们讲述七十年前那些有关皮影抗日的故事。

诱敌伏击,药捻子影社唱影抗日

说到皮影,在迁安,郭宝皮影传承馆家喻户晓。馆长郭宝是位皮影制艺人,2001年师从有“一代宗师”之称的刻影艺人王珍,2003年成立了郭宝皮影传承工作室。2014年,郭宝皮影传承馆在迁安落成。

郭宝皮影传承馆作为冀东最大的皮影艺术个人展馆,有很多介绍迁安皮影的历史故事,其中最引记者注意的要数名震冀东的”药捻子影社”了,郭宝跟记者介绍 :“药捻子影社可以说是真正利用皮影在抗战中打了一场胜仗。”

药捻子影社其实原名是抗联会影社。1944年6月,迁卢青联合县为配合抗日宣传,成立了抗联会影社。影社当时演出过《火烧潘家峪》、《张国安反正》、《张悦刺特》等剧目配合抗日主题。

有一天,影社在迁安城外三里地的胡各庄唱影,演出剧目《枪毙王朋》,演员在戏中大骂汉奸特务,诱敌出城,事先埋伏好的战士打了伏击,共计死伤俘虏敌军170多名。此次皮影演出是诱敌导火索,因此抗联会影社在冀东地区留下了“药捻子影社”的美誉。

八旬老伯安凤来为在皮影传承馆表演皮影戏

曾担任抗日通讯员的叶建国是活跃在药捻子影社的一员。

“当时他们就跟着八路军走,利用皮影戏来发动群众,经常到敌人据点附近唱影,敌人出来了他们就走。” 叶建国的老搭档、迁安市政府原副市长徐春瑞说,他经常听到叶建国提起当时在部队利用皮影抗击日寇的故事。

解放后,为传承皮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叶建国还和老搭档徐春瑞、赵田三人一起创作了《战蚩尤》、《劫灵车》等新影戏,成立了皮影协会。

皮影协会成立的那天,叶建国深情地道出了自己的三个愿望:“让皮影歌迁安、唱迁安,打出迁安品牌;让皮影走出迁安,走出国门;培养新人,让皮影艺术不断传承下去。”2014年,叶建国老人带着这三个愿望去了另一个世界。

开明士绅刘老恩捐献影箱支援抗日

郑昆对记者说,刘老恩当时开药铺,在他的药铺里,富人花钱,穷人治病

在冀东,刘老恩献影箱支援抗日已成为人人传颂的佳话。

从迁安蓄牧局离休的90岁老先生郑昆,曾参加过抗战,满头白发,精神甚好。

他告诉记者,刘老恩原名刘恩波,外号刘老恩,也称恩老爷,迁安县城东毕新庄人。郑昆说:“刘老恩当时开药铺,在他的药铺里,富人花钱,穷人治病。可以说是行医济贫。”

抗战期间,社会动荡,皮影行业不景气,因为刘老恩走街串巷地行医,人脉广,消息通,谁能唱影哪家需要唱影他都知道,所以有影人就把皮影箱卖给了他,刘老恩召集了一些影匠,成立了一个皮影社。郑昆说:“他家就有皮影棚,为村民演抗日剧,有时候也去周边村子演,大家都去看。”

刘老恩有四个儿子,老大刘梦舟在家里会演皮影,老二刘汝辑是教书先生,老三刘汝林和老五刘汝维都参加了抗战,老四幼年去世。其中,老三刘汝林曾在日本留学,会说日语,在抗战期间表现突出。

1938年,一场抗日武装大暴动席卷了整个冀东大地。刘老恩的三儿子刘汝林参加了此次暴动。1940年,为激起群众的抗日热情,十二军分区想要成立一个皮影队宣传抗日,但资金匮乏。刘汝林知道父亲有一个皮影箱,就说服父亲把皮影箱捐给军区。

刘老恩起初并不愿意,刘汝林劝说父亲:“大敌当前,各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咱家可不得做点贡献么?”最终,刘老恩同意了捐献影箱。

影匠们跟刘汝林说,其实恩老爷早就想通了,就是舍不得我们这些影匠。捐献了影箱,刘老恩对跟着自己的这些皮影艺人说:“去吧,到部队演出,照样有你们用武之地。” 于是,这些皮影艺人们开始“用毛驴驮着影箱宣传抗日”。

当时,郑昆经常去刘老恩家看皮影戏,结识了思想进步的刘汝林。他回忆起当时返乡探家的刘汝林,穿着西装革履,非常气派。

刘汝林撩起自己的西装,腰里别着两把崭新的手枪。

“这是干啥的?”刘汝林问这个小弟弟郑昆。

“打鬼子的。”郑昆说。

“怕不怕?”

“不怕!我也要像你一样当八路,打鬼子。“

这次见面,坚定了郑昆从军的信念。

之后,曾任迁卢抗日联合县县长的李焕章带郑昆参加了八路军,并介绍其入党。

迁安“洋八路”献身天津地下党工作

提起劝父捐影箱的刘汝林,迁安当地的老百姓人无人不晓:“刘汝林,就是那个‘洋八路’呗!”

李焕章在《历史在闪光——迁安革命故事》中这样描写刘汝林的形象:“西装革履,梳着大背头,拄着文明棍儿。”但就是这样一位和传统八路形象格格不入的“洋学生”, 作为地下党在天津潜伏多年,往返于天津和迁安之间为部队置办急需物品,摸进敌占区整宿截听鬼子的电话线路,最终在日本投降前夕英勇就义。

行医的家庭背景和留学日本的经历影响着刘汝林,革命热情和救国理想在胸中升腾。1942年,受抗日民族英雄杨十三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的影响,刘汝林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地下党潜伏天津,截听敌方电台,成为天津一个重要联络点,并为部队供应电池、枪弹等物资。

听说刘汝林在天津结识的妻子邢少华还在世,记者来到了刘汝林的家乡迁安扣庄乡毕新庄。

刘汝林的儿子刘孟庚,带领记者来到他们家的小平房,据他讲这是政府资助2万加盖的。家里光线有些暗,桌子上还摆着几张黑白老照片,其中一张是一位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鼻梁高挺的“帅小伙”,刘孟庚说,这就是他的父亲刘汝林。旁边照片上那张眉清目秀、端庄娴静的女子,就是自己的母亲邢少华。

刘孟庚老母邢少华,九十六岁,腿脚不好,但头脑清楚。老人坐在轮椅上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何时和刘汝林结婚,老人拨弄着手指,已经有些记不清楚了。

儿子在旁边一起帮助她回忆。“1940年,父母在天津相识,是一个拉洋车的给介绍的,”对于父亲母亲的相知相许,怕是母亲年轻的时候不止一次地谈起过,“当时我娘还不知道我爹是地下党,她在铁路后勤部门工作,家里虽然很穷但是也是个文化人。“

刘孟庚说,当时父亲母亲在天津生活两年后,父亲身份暴露,天津已无法继续待下去。当时母亲已经怀孕,为保证母亲的安全,父亲就把她们母子俩转移到自己的老家迁安。

“我爹一共被捕了两次,”刘孟庚说,“第一次被捕后,其他地下党同志给营救出来了,救出来后浑身是伤,我爷(刘老恩)给他上药,说你这是硬伤啊,我爹搪塞说不是,就是长的疮,时间长了变成这样了。”

被救出来以后,刘汝林继续在天津从事革命工作。邢少华被转移到迁安后,刘汝林仅回家过两次。邢少华在老家过得也很忐忑,当时经常有日本兵到家里来查人,邢少华怕自己的外地口音暴露了自己,就把泥巴往脸上一抹,装傻子装哑巴。

刘孟庚讲述,母亲曾对自己说过,自从离开天津回到迁安,黑夜白夜加起来跟丈夫刘汝林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

而父亲最后一次离家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刘孟庚回忆:“1944年正月的一天,那时我五岁,父亲回来看我们,当时他跟家里人说,这次出去任务难完成,怕是十年八年也回不了家。父亲离开的那天早上,母亲给丈夫炒了一盘鸡蛋,但父亲却没吃上。当时我还小,看着那一盘鸡蛋我说我要吃,我娘说你别吃,让你爹吃。我夺过来我爹手里的筷子就扔地下了, 我爹饿着肚子就走了,”刘孟庚眼圈红了,声音哽咽,他擦了擦眼泪,继续讲。“我爹就这样饿着肚子离开了家,走出了村庄,又折回来抱了抱我,跟我娘说,如果我爷爷去世,你们先别发丧,等我回来。”但是,刘汝林再也没有回来。1944年,刘汝林在天津被捕,1945年在唐山日本宪兵队威逼折磨下牺牲。临终前最后一句话,刘汝林说:“家里一棵大树还好么?”

据刘孟庚讲,他爷爷刘老恩是在他爹刘汝林牺牲后的第二年去世的。

“我爹饿着肚子就走了。”谈到父亲最后一次离家,刘孟庚眼圈红了,声音哽咽。

丈夫离家一年多没音讯,1945年,26岁的邢少华,带着年幼的儿子刘孟庚到天津找寻丈夫,却没有探到消息。十二年后的1957年,通过一封辗转的信,她才得知,12年前丈夫就已经牺牲了。

从丈夫离家的那天起,邢少华守寡,一个人支撑起整个家,拉扯着三个孩子。只为了刘汝林生前曾对邢少华说:“要是我牺牲了,你帮我拉扯大我三个孩子,也就是对得起我了。”

一句简单的承诺,让邢少华在这个家独自坚守了七十年。

迁安博物馆内的抗战雕塑

离开刘孟庚的家,记者来到位于迁安市河东区的黄台山公园,拾阶而上,抗日暴动纪念碑就隐匿在山峦叠翠之中。1938年7月的抗日暴动,席卷冀东22县的广大地区,组建了10万抗日武装,点燃冀东抗日熊熊烈火。纪念碑碑文中写道:逐日寇,收国土。五年沦陷,一朝光复。为缅怀先烈,教育今人,特立此碑。

七十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冀东最为艰苦和惨烈,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后,国民政府与日本关东军签订《塘沽协定》,冀东沦陷为殖民地,城乡残破,生灵涂炭,长城线上千里“无人区”。12年,共有1960名迁安优秀儿女为中华民族解放献出生命。

迁安市方志办主任郭伟强感慨道:“这段历史已经过去70年了,然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迁安人民也不会忘记。”

七十年后的今天,迁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宜居城市”等十几张城市名片都彰显着革命老区的今非昔比。

迁安木厂口镇妇联主席陆晓玲是个皮影迷。谈起皮影对自己的影响,她说印象最深的是《岳飞传》:“看了至少十几遍,岳飞精忠报国的豪气,以及戏中所表现出来的孝道,都对我现在的生活、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尽管绝大多数人都未曾经历过迁安皮影抗战的动荡时期,也未曾感受抗日皮影是如何通过影人的演绎激起了万千民众的同仇敌忾,但谈到皮影,他们仍旧能如数家珍般介绍《岳飞传》、《闯帅府》这些经典剧目,药捻子影社、刘老恩献影箱、“洋八路”刘汝林这些抗战故事和英雄人物也在一代代的迁安人中口口相传。

郭宝和妻子陈海云与师父王珍合影

左图为“洋八路”刘汝林,右图为其妻邢少华

迁安博物馆内的烈士英名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