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电影艺术片《枣儿谣》首映式过去好多天了,但是该片的震撼力和影响力还在观众中依旧高温发酵并持续着升温。有许多观众和戏迷朋友在微信里留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点赞该片的音乐设计效果非常好,特别感染人心。
作为一个蒲剧戏迷和电影《枣儿谣》的观众,近日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特别想了解电影《枣儿谣》的音乐设计过程。带着这个问题,我预约了国家一级作曲家、蒲剧电影《枣儿谣》的音乐设计畅元发老师。
同从不摆谱的畅元发老师也挺好联系,他专程从运城市蒲剧团新的办公地址空港南区赶过来,与我在原蒲剧团旧址宿舍见了面。他是一个本真、谦虚、低调之人,且知识渊博,平易近人。对于我想要了解的蒲剧《枣儿谣》一戏作曲以及搬上银幕的音乐设计之事,他略笑一笑,招呼我坐下,给我倒了杯茶水,便胸有成竹的谈了起来。
蒲剧《枣儿谣》演唱的是一件真人真事,没有虚构,更不是空穴来风。它讲述的是清代稷山县吴城村村民吴伯宗万里寻亲的感人故事。吴伯宗自幼父母双亡,弟兄三人相依为命,因两弟被人贩子拐卖,伯宗遂身背大锯,跋山涉水,沿途以做木活寻找两弟,以致历经十八年之久,走遍了晋、陕、甘、豫、鲁、冀、川、吉多省之地,终于在北京、吉林两地先后找到了大弟伯祧、二弟伯乐。吴伯宗万里寻亲的壮举震撼四方,康熙大帝闻知后倍受感动,遂封伯宗为“义民”,赐“兄弟孔怀”大匾一方,以表彰其千里寻亲之义风千秋可嘉。
作为一位新时代的人民作曲家,当他承担了给《枣儿谣》作曲的任务后,觉得特别艰巨,但也十分光荣。畅元发老师当时已接近退休年龄段,他也非常想穷期所有的精力和智慧把这部反映河东“好人吴伯宗”的大戏音乐设计成功,给自己的艺术生涯画一个圆满的句号。畅元发的老家就在河津汾河北岸、吕梁山脚下,距离《枣儿谣》故事的发生地稷山吴城村不甚远,小时候就常听村里老年人讲述这个富有传奇色彩、义薄云天的漫漫十八年寻弟故事。刚一接到剧本,他马上就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仿佛见到了久违的亲人,一种炽热的情怀激发着他不分昼夜的开始创作。记不得是汗水,还是泪水,曾不断的打湿着笔下的稿纸。忘记了吃喝,忘记了睡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让他给团里和该剧导演交出了一份满意的作业。回想起那一个月的创作过程,畅老师不由自主的抠抠个人的头发,苦笑着说,真是活活的要人命哩。
众志成城,精诚协作,由运城市蒲剧团编排的清代亲情大戏《枣儿谣》,一经上演就蜚声河东大地。来自河津老家小张村、赵家庄乡、阳村等戏迷朋友打来电话祝贺该剧作曲家畅元发老师的辛勤付出与丰硕成果。观众的认可,也让他长长的舒了口气。随之,剧团进省城太原、上首都北京汇报演出,在舞台上大获成功,一时誉满龙城、轰动京华。畅元发在该戏音乐设计方面的劳动得到了极大的认可与肯定,他个人也因此感到由衷的欣慰。
2017年,时任运城市政协主席柴林山倡议将戏剧《枣儿谣》搬上银幕,让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当时《枣儿谣》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本,在舞台上演出后,有关专家与观众都纷纷反映策划、编导、以及音美演效果都非常的好。尤其是参加了全国北方梆子戏汇演后,更是好评如潮。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也为《枣儿谣》一戏走上银幕提供了可行性平台。
《枣儿谣》当时的戏名是《大清义民》或《康熙义民》,要想拍成电影,对于畅元发老师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电影剧本和戏曲剧本截然不一样,戏剧剧本是舞台音乐,而电影剧本是蒙太奇的艺术,它用建筑式的手法把各种镜头剪辑到一起。戏曲表演一般是两个半小时,而电影表演最长不能超过一小时四十分钟,长了的话观众会有视觉上的疲劳。电影创作是一个接一个的镜头,几分几秒的在卡,一段一段的在卡,剧情若加快,即用音乐来反映内容。所有的戏曲舞台演出在电影里不能长,在这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至于音乐需要多长时间,待到合成以后,得保证电影时间。电影音乐和戏剧舞台音乐不同,不能照搬照抄,人物性格、此情此景,需要用现代元素来运作。首先在配器手法上,采用多声部演奏,蒲剧唱腔部分里采用四大件,如板胡、笛子、二胡、三弦。在音乐部分由国家爱乐乐团演奏,通过这个手段把蒲剧的艺术呈现在现代意识里,使戏剧和电影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典型的范例,从而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观,有了如此大胆匠心、创新运作,方有了今日电影艺术片《枣儿谣》的荣耀问世。
在蒲剧《枣儿谣》电影设计上,音乐和唱腔的衔接,要达到非常的流畅和自然,如何能做到这一点,畅元发老师认真理解、推敲剧本理念。在稷山县举行的座谈会上,大家在要把《大清义民》一戏搬上荧屏之事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地方领导提出能否将稷山的特产板枣文化衔接进去,通过该剧的影响力带动当地板枣的宣传和经济拉动与促推。编剧也就由此虚构了伯宗娘临终前给三个儿子留下三颗枣的情节。稷山板枣元素加进去后,剧本名字便从《大清义民》改为了《枣儿谣》。剧作家高吉林在剧本前边写了几句话,也是歌谣:“红枣枣,甜枣枣,甜甜的枣儿哄宝宝,宝宝吃了红枣枣,香香甜甜睡觉觉。”畅元发的剧情音乐设计就从这几句歌谣里迸发出了灵感和火花。地方戏来自地方语言,地方语言决定地方戏。音乐形象从语言旋律开始,旋律的种子就是要用音乐专业的语言来表述。用地方语言提炼出来的音乐,再通过爱乐器乐的表现就更加丰富了,这样在银幕上呈现出来的就是电影音乐。总归,这部电影好就好在音乐充分发挥、展示出了主人公吴伯宗万里寻弟,感天动地的凄美故事。
为了形象地表达出主人公吴伯宗十八年寻弟的银幕场景,在寻弟环节里,主人公不能换装,畅老师就借用了舞蹈音乐,让舞蹈的肢体语言弥补了空洞的画面。但是作为一名晋南的本土作曲家,他坚守一个创作底线,不论在任何时候,创作都不能脱离蒲剧的本色。寻弟、寻弟、寻弟,电影在寻弟路上拍的都是实景,解州关帝庙、四川乐山大佛、东北林海雪原、临猗临晋镇古县衙、稷山民间社火表演等等,大家一看画面就如临其境,加之音乐的感染力,立刻感触到寻弟的酸痛和艰难。
在电影《枣儿谣》制作上,器乐中的民乐全是用国家级的演奏员录音。剧中儿子的唱声,也选用了北京童声唱调动到剧中。国家爱乐乐团合唱队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确实让剧中音乐美的动人。
整个音乐设计全部在录音棚完成工作,每次都是演员把唱腔先录完,借用空间音乐,拍镜头......
一部具有震撼力的蒲剧艺术片《枣儿谣》终于与大家见面了,畅元发老师也非常的满意,算是给自己的艺术生涯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他的夫人畅明芳女士说,首映式结束后,元发回家美美的睡了一觉,这下心才算撂下了。
畅元发老师拿出一个大档案袋,里面装的全是蒲剧电影艺术片《枣儿谣》的作曲资料。正面标着“《枣儿谣》终篇129分46妙”。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