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于25日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此次“文华表演奖”不再局限于参与中国艺术节表演的演员而独立评选,评奖范围更为广阔,而获奖者多为近年来活跃在中国舞台表演艺术的中坚力量。刚过不惑之年已经身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的李梅再获殊荣,位列25人大名单并且代表获奖演员上台致辞,为其个人的表演艺术,也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梅香
来自苦寒
说到李梅今日的诸多成就,外界常常喜欢引用“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古诗,这不仅仅因为李梅以梅为名且在尚未进入而立之年即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更是因为她的成长经历犹如梅花凌风傲雪,在历经苦难之后才能够枝头灿烂。李梅11岁考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学艺6年,主攻花旦兼刀马旦,硬是练出一身文武兼备的扎实功夫,唱念做打俱臻上乘。12岁初次登台,14岁主演《杨七娘》,其后,她主演的秦腔《鬼怨》及全本《西湖遗恨》,把她的表演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
《鬼怨》是秦腔经典折子戏,也曾经名家辈出。为了不输于前人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梅只有加倍地勤学苦练。《鬼怨》是一出唱做并重的重头戏,需要运用大段的唱腔和大幅度的身段动作来展示李慧娘内心的怨恨和悲愤。那出场前幕内的一声“苦哇”,在艺术处理上,李梅就着意于一种独特的追求。她运用脑鼻腔共鸣,饱含着仇与恨,凝聚着凄凉悲怆之情,回肠荡气,撼人心魄,表现了冤魂飘忽不定、忽远忽近的游踪,渗透出一派凄厉肃杀的鬼气。著名作家贾平凹曾为此段写道:“戏上的叫板,平常是旦角的在强说愁,这鬼有冤,就丹田气冲,脑鼻腔共鸣,由弱到强,至强又趋微弱,音域上下已超过两个八度,忽远忽近地就飘然来了,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和楼阁,以及台下看戏的人,都在颤栗。”
梅艳
源于勤学
1994年李梅在眉户现代戏《留下真情》中出任女主角,优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此剧更是助她登上了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领奖台,也可以看作李梅出演现代戏的转型之作。
如果说,经典的传统戏让李梅唱念做打的科班功底得以展现,从而赢得传统秦腔戏迷的认知和喜爱,那么现代戏《留下真情》、《迟开的玫瑰》和《大树西迁》等则让李梅成长为一个唱、演结合甚至有时演多过唱的优秀的现代戏演员,也让她逐渐成为走出西北,跨过长江,飞越国门的知名表演艺术家。
唱腔是戏曲艺术塑造人物的最主要手段,历代艺术家曾为此呕心沥血、奋斗终生,李梅也不例外。为了使陕西戏曲唱腔紧跟时代的步伐,给人以新潮趋时的美感,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除长期学习声乐,钻研科学的发声方法,她还广泛涉猎其他地方剧种,从姊妹艺术中汲取养分。从黄梅戏中她学到了抒情、松弛;从豫剧中她学到了通俗、豪迈;从京剧中她学到了优雅、真假嗓共鸣……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光能唱还远远不够,如何深入人物内心,揣摩细节,培养情绪则更需要后天的努力学习。作为秦腔最高学府的戏曲研究院向来重视文化教育,刻意营造学习氛围,酷爱学习的李梅,如鱼得水,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学科七年,读书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她对文学书籍广泛涉猎,专业理论更精心研读。通过文化积淀的日益加深,李梅的修养、品位随之提高,对人生的真谛进一步领悟。现在的李梅,己成长为一个人生态度达观、积极,思想活跃、清晰的新型艺术人才,言谈举止透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塑造每个角色,她从不简单地停留在人物表面,而是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全方位的立体诠释,表现出独特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梅芳
根植沃土
俗话说:十年磨一戏。优秀的作品都需要时间的考验,需要千百场的实际演出来磨炼和证明,这种年复一年的演出,对主要演员来说,既是积累和升华,同时也是体力、精神和心血的消耗与考验。
《迟开的玫瑰》已经演出了500多场,每一场都浸透着李梅的心血和汗水。李梅体质较弱,每场演出的全身心投入,让她经常累得虚脱;每次带乐排练,她都习惯毫无保留的真唱,声带常处于疲劳状态。2005年,《迟》剧参加国家舞台精品工程评审演出前紧张排练之时,李梅最敬爱的父亲因重症肌无力住院,三次报病危,家人不愿影响她工作,封锁了消息。彩排中,李梅似乎冥冥中有心灵感应,心头阵阵绞痛,以至于当场晕倒在台上。第二天,完成了演出任务,她赶到父亲身边,父亲已无力言语,带着无限的慈爱离她而去。
辛苦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迟开的玫瑰》在西安交通大学演出,现场赢得百余次掌声,在北大,莘莘学子们含着热泪请李梅签名……青年观众对《迟》剧的挚爱、热情,不仅是对主人公乔雪梅高尚情操的崇敬,也是对李梅表演艺术的肯定。李梅演戏,情感定位准确,心理流程合理,真挚细腻,摄人魂魄。著名导演谢平安曾笑称李梅是个“钻进戏里拉都拉不出来的戏虫”,更多的人评价李梅是个“戏精”,无论“戏虫”,还是“戏精”,都是对李梅表演艺术的一种恰如其分的褒扬。(记者 黄小春)
(摘自 《三秦都市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