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三意社,始于1895年,前身为江湖游走班社“长庆班”,随着演出日渐兴盛,1915年扎根西安骡马市,更名“长庆社”,1919年耶金山主持社务期间更名“三意社”,距今已有120年的演艺史,100周年建社史。三意社,从一个纯粹的民间班社演变成为在陕西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驰名西北地区的百年老社,这在秦腔乃至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奇迹。回顾120载的漫长岁月,三意社在风云巨变的社会背景下,三意社人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地坚守住秦腔这门古老艺术,发扬慷慨激越、响遏行云的演出风格,为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而辉煌的贡献。
10月8日,在西安易俗社小剧场举办了“纪念三意社120周年演艺史、100周年建社史”座谈会,艺术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庆祝纪念百年剧社的光辉历史。
百年三意社涌现出了一大批群众们喜爱的艺术家和演员:陆顺子、李云亭、高天喜、李贵亭、张寿全、李金鸣、陈德裕、王德孝、曾鉴堂、梁箴、三斗金、安鸿印、晋福长、王文鹏、骆福生、杨金声、和家彦、何振中等,他们在传授传统戏,培养艺术人才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三意社创建后的十多年间,没有专职的“编辑”,演出剧目大都是秦腔老戏,新剧目多依靠社会投稿。从民国十九年起,著名秦腔改革家李逸僧、著名戏曲教育家封至模、秦腔剧作家袁多寿、袁允中等知识分子,先后到该社任编剧、导演,创作、改编、导演了一批优秀剧目,使剧社面目大为改观,新编剧目有《苏武牧羊》、《卧薪尝胆》、《家庭痛史》、《双刁传》等。李逸僧改编排演的《娄昭君》、《玉堂春》等戏,在唱腔设计、净化舞台方面使人耳目一新。他重新导演的《十五贯》、《蒋干盗书》、《葫芦峪》等亦有创新,《葫芦峪》一剧长期成为三意社的保留剧目。
一百多年来,三意社立足于古城西安,深入广大三秦故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向来以“慷慨激昂”、“响遏行云”享名,深受群众欢迎。建国之初,该社在西安首演《白毛女》、《罗汉钱》、《小女婿》等,为革命现代戏的传播发挥过作用。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汇演,社长苏育民获演员一等奖。1953年,抽部分演员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又多次赴大庆、玉门油矿慰问石油工人,支援国家建设。1960年,以社长苏育民为首的一批演职人员,参加了秦腔戏曲片《火焰驹》的拍摄。1959-1960年,参加“陕西演出团”巡回演出全国十三省,扩大了秦腔影响。七十余年来,共出科十期学生,约四百五十余人。其中不少成为秦腔艺术骨干,流布于西北诸省。佼佼者有阎国斌、朱俊卿、刘光华、赵明华、李桂芳、苏哲民、苏育民、王庆民、李益中、田玉堂、屈振民、张镜堂、姚裕国、周辅国、王辅生、严辅中、苏蕊娥、李夕岚、萧玉玲、刘养民等。成立西安秦腔剧院以后,特别涌现出了侯红琴、张涛两位国家级梅花奖演员,一大批青年艺术家也逐渐展露头角。
AM693 FM106.6陕西新闻广播《梨园秦声》节目将在10月10日——14日每天下午19:00——20:00推出特别节目“千古秦腔第一声”,邀请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国杰老师做客节目,讲述百年三意社历史。同时还将播 “纪念三意社120周年演艺史、100周年建社史优秀剧目展演季”,的精彩片段,敬请关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