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秦腔花脸表演艺术家、原天水市秦腔剧团团长、一级演员米新洪于2016年4月22日上午十点三十分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9岁。

生平经历

米新洪,生于1928年农历正月初一,陕西临潼人。1935年开始学艺,1939年进入宝鸡“新汉社”。后在李应财、杨鸿声二人教导下,表演才能更是突飞猛进,成为同辈演员中之佼佼者。1950年,米新洪南下汉中,一年后取道入川,落脚广元,加入广元县秦剧团,红极一时。他演的《五台会兄》,就是于此时吸取川剧之长,对秦腔表演进行了一番改造,使该剧具有了新鲜韵味,使他一举成名,这出戏也成了他一生的代表剧目。1956年,广元县秦剧团调天水市,他亦随团来前往,从此扎根天水。

艺术特点

千斤话白四两唱,意在强调念白之重要性。米新洪在念白处理上,在秦腔念白的基础上又学习并借鉴了京剧的成功经验,做到了念白清晰、犀利、苍劲,而且很注意感情变化与语气风采,抑扬顿挫,高低缓急,均随剧中角包之感情变化而变化。

他不仅善于塑文武重臣之角色,扮演“奸相”之类的角色更是各具特色,不落窠臼。正因为米新洪是一位懂得历史的演员,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垫底,在表演各种人物时才能做到褒贬适度而不出“辙外”。

戏曲行腔特别讲究旋律。旋律就是行腔中的“轻重缓急”和“跌宕起伏”。这种行腔,正出自“提顶松肩,气沉丹田”。米新洪的行腔,可以归纳为强音、放音、旋律变化。米新洪的演唱纠正了秦腔净角许多发音中的弊端,如《五台会兄》中“五台山出了家当了和尚”一句与《铡美案》中“王朝传来马汉禀”一句中之“尚”和“禀”均系“吼”音,由米新洪唱出来并不感到生硬和“冒调”,恰恰与乐器相吻合,而旋律自由,清晰流畅。不仅如此,旋律还穿插在他的大段唱词(乱弹)上。如《斩单童》、《赤桑镇》的行腔,有的长达三四十句,经他唱来,旋律悠扬,收舒自如,真是“音为波、气为澜、波澜起伏,滚滚而来”,委婉动人。

著名秦腔花脸表演艺术家米新洪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9岁

继承创新
中国绘画界曾有“外师造化,心得中源”之说,其意是绝不泥古,要做到创新。绘画如此,戏剧脸谱又何尝不是这样。也就是说,一定的角色勾一定的脸谱,表现出人物性格与美的艺术形象。米新洪勾脸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取得了观众的公认。

如《五台会兄》中杨延昭之脸谱,原来以黑色为主调,但黑色较为森严,不太适合该角色的“火爆”性格。米新洪便参照川剧,在黑色上加上粗白线条和黄色色调,额上加一红色围圈,因为白色表现洁净,黄色为凝练,红色表现热烈之情,又富有“佛禅”之意趣,比较适合剧情与人物性格。再如张飞、李逵的脸谱,在原秦腔脸谱的基础上又揉进了京剧的待点,改细线条为大块颜色,简练洁净,清晰美观。包公的脸谱,以前多采用黑色勾画,色彩太浓而又显得过于深沉。若加上红色,则又显得浮躁,失去稳重、威严之感。米新洪反复琢磨,在黑红两色中考虑,勾出紫红色,然后再用棉球轻轻一撩,显得黑中透红,红中见黑,更能表现出包公精神饱满、落落大方而又威严的性格持征。

过去的秦腔脸谱,大都用细线条勾画,颇为复杂。米新洪改细线条为大块颜色,使人物脸谱丰满而富有变化,洗练而又概括。

著名秦腔花脸表演艺术家米新洪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9岁

艺高不止,名成不息

米新洪集表演、脸谱、唱腔、道白、工架之长于一身,堪称戏苑中真正的表演艺术家。面对名成艺就,德高望重,他深知“艺无止境”,依然孜孜不倦,力攀高峰,真是愈演愈慎,越唱越精,像人们赞誉的“艺高而不止,名成而不息”地活跃在舞台上。

米新洪先生在生活上洁身自好,从不因“艺高”而走穴搭班,亦不因“身价高”而丧其志。不论城市乡村,只要是观众要求看他的戏,他都会按时演出,从不失约。往往是刚参加完政协、人大的会议,便又风尘仆仆地赶赴农村演出。有时候代替其他同志演出或当配角,都是一丝不苟。他常说,“救场如救火”、“戏比天大”。所以,为了剧团荣誉,他宁可牺牲自身利益在所不惜。他就是这样不分昼夜,持之以恒,为人民创造美、无私奉献着美的艺术家。

著名秦腔花脸表演艺术家米新洪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9岁

著名秦腔花脸表演艺术家米新洪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9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