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兰州地区流传着“金城四绝”的谚语:牙古子的包子,马保子的面(即牛肉面)。福保子的生、净、八娃子的旦。这首谚语每句开头的牙古子、马保子、福保子、八娃子是四位在兰州的驰名人物,前两位在兰州家喻户晓,后一位八娃子是指一位著名旦角演员,叫史月卿,还有一位就是本文主要说的人福保子。福保子何许人也?乃大名鼎鼎的秦腔名净耿忠义也。今年是耿忠义逝世60周年
。
福保子乃大名鼎鼎的秦腔名净耿忠义
耿忠义演戏注重造型美,讲究人物精神气质,虽宗法张福庆、陈德胜、唐华诸艺术家,但不拘泥,在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对秦腔净角行当有所发展,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他演出的剧目成为自己的独家戏。而且他在演净角戏中,创造了一套适合瘦型脸勾画的脸谱,别具一格。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在工艺品上看到的“耿家脸谱”。
我本人没有见过耿忠义,也未看过他的演出,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兰州市秦剧团工作时,常常听到当年曾和耿忠义同台演过戏的靖正恭、党玉亭、张雨亭、陈景民、杨金民、刘金荣、周正俗等谈过他的情况。后又在周正俗的引荐下,拜见了耿忠义的女儿耿玉琴,耿玉琴又向我详说了他父亲的一些事。在这位曾风靡一时的秦腔名净耿忠义逝世60周年之际,根据我所知道的材料,对他作一介绍,以表纪念。
耿忠义(1884年-1947年)甘肃甘谷安远镇人。出身戏曲名伶之家,其父是清代秦腔名伶三元官的高徒,以演须生戏而远近闻名。当地曾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哪里顾上离家把门关,怕耽误黄毛子《出关》,”黄毛子就是耿父,《出关》是其父演出的一个剧目。耿忠义乳名福保子,孩提时常跟着父亲出入戏园,耳濡目染,会唱简单的唱段,但父亲却不让他学戏,在他长到5岁时,把他送进一家私塾(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地方)去读书。大约在他12岁左右时,其父应兰州名班福庆班主张福庆的聘请,耿忠义跟随父母来到兰州,他仍让父亲送到一家学堂继续上学。他虽然遵父之命安心读书,但戏园却是他常去之地,一次福庆班演出《烙碗计》扮演定生的演员临时病了不能演出,戏班有人硬让耿忠义上台“救场”。从未登台的他,却把定生演的未出纰漏。这使耿父意想不到,也让戏班的演员们非常吃惊,异口同声地认为,福保子是一个成大才的好料,便共劝其父不如让他退学学艺吧!但耿父对大家的劝言只是一笑而了之。不久耿父病逝,留下母子二人,生活失去依靠,已经读了10年书的耿忠义只好辍学,进入福庆班正式学戏,初跟着来喜子(须生演员、人称麻旦儿)学唱小生,后来被著名演员唐华收为门徒,为其授艺传戏。戏谚云:“不虚心艺不精,不苦练技不行”。耿忠义正式投师学艺后,虚心向前辈们求教,勤学苦练基本功,很快出台演出,并且在戏中担当主要角色。据当年张雨亭老艺人讲:“耿师哥(是对耿忠义的尊称)出台不久,便在《大雪山》一戏中,出演王子马潜龙一角,他有文化,能演活人物,用技巧比一般艺人灵活。”在“逃国”一场中,跑园场、甩稍子,还有腿上功夫都让台下叫好不绝。当时他师傅演的黄宗道,站在二帘口揭开帘缝观看,看的出了神,都忘了上场。后来他《辕门射戟》中演的吕布,《忠义侠》中演的周仁,演的很成功,一下子出了名,这两个戏也很成了他的成名之作。”耿忠义后来改演须生和花脸戏。唐华去世后,他便主演花脸戏了。他演的花脸戏,综合了当时兰州各路名家如福庆子、十娃子、岳麻子、李夺山、唐华等人的表演特点,博采众长,在剧目、表演、脸谱、特技等方面独具风格,自成一家,成为甘肃秦腔花脸行当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甘肃观众中影响很大,还被兰州观众荣称为“兰州秦腔三杰”之一(见《兰州风采》1987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明快、粗犷、豪放就是耿派脸谱的风格
“在秦腔舞台上,能具备‘光彩照人’和‘灵气逼人’的艺人不太多,但耿忠义就有种光彩灵气。”这是当年陈景民评价耿忠义的一句话。所谓“光彩照人”,是指演员上场,满台生辉,所谓“灵气逼人”是指演员表演精彩,演谁像谁。
耿忠义他的光彩就在于他把技艺和扮演人物融为一体,他的灵气则来自内心的丰富情感,并通过炯炯目光表达出来,他上场能把观众的神拢住,随时、随处让观众不离视线,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美,是一切艺术的宗旨,在戏曲舞台上,不管演什么人,好人坏人都要给人“美的享受”,才是艺术上的上乘。而光彩和灵气则是表现这种美的必须条件。耿忠义的须生、净角戏,神姿纵横,讲究造型、气象巍峨,刻化人物,入木三分。他出师后,除了曾应青海西宁一戏班和武威郭聚堂戏班演过几年戏外,四十年来,先后在兰州的万顺班、得胜班、云育社、文化社搭班,雄立红氍毹,演精百出戏。他的代表剧目有《黄金台》(田单)、《黄花山》(闻仲)、《大雪山》(黄宗道)、《斧劈老君堂》(程咬金)、《蛟龙驹》(晋怀王)、《马芳困城》(马芳)、《五岳图》(张奎)、《血诏带》(曹操)、《火焰驹》(艾谦)、《五雷阵》(孙膑)等等。据陈景民说,耿家的拿手戏,除麻子红(郗德育)偶尔演出其中个别戏外,别人不敢轻易上演。为了塑造人物和表达人物特定情境下的动作表现,在许多戏里都琢磨创造了特殊的表演技巧。如“三杆子”、“三斧子”、“三鞭子”等,成为至今秦腔界传颂一时的绝活。据名须生党玉亭当年讲:“陕西秦腔无此三技,为兰州秦腔演员所独有。”陈景民先生曾介绍“三鞭子”时说:“三鞭子”据说是福庆子所创,到了耿家身上,经过他在舞台上反复运用实践,发展成今天的这种用法。“三鞭子”是须生、净角演员抖马套路中的一种在特定情景中使用的专用程式。
据陈景民介绍,兰州秦腔演员在《破渑池》扮演黄飞虎、《蛟龙驹》中扮演王勉、《大雪山》中扮演黄宗道,《火焰驹》中扮演艾谦,《火焰驹》中《传信》一场,艾谦手提马鞭使(倒四锤)到右侧台口,在打击乐(三锤)中用马鞭向身后连打三鞭子,前场工作人员配合动作连放三把火,艾谦用左手搬起左腿,前场工作人员从腿下再放一把火艾谦左转身打包腿,面对观众将罗帽甩在前额后“亮相”,前场工作人员从演员头上向前放“金钱吊葫芦”的烟火直落台口。这三鞭子配上这几把烟火,形成满台火焰滚滚,烈马腾空的气势,表现出人物急切的心情和宝驹的神速威猛。耿忠义演的花脸戏,在继承前辈们的基础上,还创造了一套别具一格勾画脸谱,俗称“耿家脸谱”。
“耿家脸谱”强调色彩对比和明暗反差,无论远看近视,都充分表达了耿派脸谱的明快、粗犷、豪放的风格。另外,耿忠义在勾画脸谱中,讲究骨法用笔,他在勾画大块处挥笔涂刷,细微处银勾铁划,勒策掠趯,侧驽琢磔,亦书亦画,如飞如动,非常生动。“耿家脸谱”在甘肃秦腔舞台上一直被视为甘肃秦腔脸谱之圭臬,并受到其它剧种艺术家的重视和收藏。
演戏神形兼备做人谦虚谨慎
耿忠义的卓越成就,来源于他对秦腔艺术的执著追求,扮演人物能够“得角色之心,应演员之手”。所谓“得角色之心”,就是能认识和体验角色;所谓“应演员之手”,就是说演员在深刻体验的基础上,选择最鲜明、最准确、最完美的表演程式加以表现,塑造最感人的艺术形象。当年耿玉琴介绍他父亲说,他上过好多年学,有文化,经常购买历史小说,闲来无事把腿搭在桌子上,或架子门窗上就看书,说起列国、三国人物来,头头是道。刘金荣也说道,耿家演戏能钻进去,因此他演的戏有声有色,能吸引住人。
他常说:演戏演神,无神卖艺。演戏没神,庙里泥人。耿忠义说的“神”,就是“神形兼备”的神,就是演员对角色的内心体验。耿忠义的可贵处,还在于他的人品好。他生前谦虚谨慎,注重艺德,尊敬长辈和同辈,关心后学,对朋友诚恳宽厚,乐于助人。耿玉琴说,抗战时期,兰州物价飞涨,一次一个徒弟给他在市场抢购了一袋面,他听说一个演员家都断顿(即无米面做饭)一天了,他听后便让徒弟赶快送去,以解这家无粮之急。
一代名优去世已六十个春秋了,60年来,好多老人谈起他的精湛艺术,谈起他塑造的那些生动鲜明的舞台形象,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除了他所创造的脸谱,有人临画收藏、或是作装饰图案、或是作为脸工艺品等广泛应用外,他所创演的剧目、演技,已濒临失传,少人继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