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军朝王哓田摄影报道
说起武功县的康海,人们都知道他是明代状元、文学家,撰写的《武功县志》收入《四库全书》,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首,但知道他与秦腔、眉户戏有关的人却不多。近日,记者专程来到武功县武功镇,探知这位先贤与秦腔、眉户戏的渊源。
在县文物旅游局戴世宗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探访了状元堂和康海墓,一路走来,我们边走边聊,他给我们介绍了康海与西路秦腔、眉户戏的关系。他说:康海因刘谨案受牵连回乡后,致力于秦腔事业,自己组建“康家班社”,倡秦腔之音,作曲、编剧、习唱,被尊为秦腔、眉户的鼻祖,他的戏班虽历经几代500多年,仍得以流传,直到上世纪50年代眉县人民剧团成立时,一些戏箱的箱底还刻写着“康家班社”字样。说起眉户戏,县作协主席杜晓辉说,康海创作的散曲达500多首,眉户戏是由散曲而来,曲子是康海在突然遭到亡妻亡子亡儿媳之后,精神受到沉重打击,在昏沉中哼唱的曲子,由两位妾女所录,他后与周边县的小调加以筛选分类创作,曲子分大调、小调,以琵琶、板胡、边鼓、海笛配乐器,起名曲子戏,这个新剧种就是现在流行西北五省的眉户戏。
在武功镇街道,记者见到赶集的康海后裔,78岁的康景华,他告诉记者,康海为秦腔事业,自成戏班,自画秦腔脸谱,存世的就有130多幅,首开了秦腔脸谱的先河,其人物造型生动,个性鲜明,现被外地一爱好者收藏,自写剧本和曲子,花费了30多年的心血,最有名的当数《中山儿狼》本,他创作形成的西路秦腔“康王腔”,被清代戏曲家李调元称为“真秦腔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