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戏苑

华夏文明数千年,戏剧文化偃洛传。锣鼓镲钹琴弦伴,舞台虽小天地间。在偃师市大口乡西寨村,有一个叫民乐戏苑的剧社,它是一个传承了将近百年的民间剧社,剧社的成员全部来自本村。从这里先后走出过多位梨园名角,这个村也因此在当地声名显赫。百年沧桑,世道几经变迁,这个剧社却一直常演不衰,村民们用自己的热情,谱写了一曲梨园世纪长歌。遇春风辛勤播种西寨村虽地处坡岭地区,但是全村民间文化兴盛,吹拉弹唱人才辈出。

1928年,西寨村文艺爱好者李书奇、李书梓、李永法、李新俭、李长福、李长学等自发组织了祭祖拜神的海神班,当时正是海神乐向曲剧渐变的时期,随着曲剧的诞生和兴盛,风气渐渐影响到了山村,海神班也渐渐转向了唱曲剧式的大戏。从此,西寨村有了第一个初具规模的文艺团体,宁静的山村有了新的活力。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由于社会发展,群众对艺术水平的要求提高,众乡绅协商,由杜玉泉出面,聘请登封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刘金水进村排戏,轰动全村。新排节目叫《马棚封官》,主演李泽生、李元洪、李战报、李绍白等。当时没有戏曲服装,演员一律身披包袱,头顶手巾,但村民仍看得津津有味。

1953年,杜玉泉又出面聘请河南曲剧创始人之一的耿庚辰、段章芳、李银珠等对村演剧目进行指导。村民情绪高涨,自发捐粮捐款捐物,筹集经费,村民李万章赶着牛车,在自家油坊备了十斤棉油,两袋小麦作酬谢。文艺团队空前兴旺,成员多达20余人,排演了《吊打宝童》《斩荆堂》《雷公子投亲》《吵楼》等优秀剧目。戏班不止在本村演出,更去到寇店镇的常村、朱窑,高龙镇的燕楼等地演出。

1956年,风气文明,一批妇女演员参加剧社,李凤彩、李新桃、李桂枝等登台演出,新增了剧目《白蛇传》《打銮驾》《赵氏孤儿》等。逢甘露枝繁叶茂进入1960年之后,西寨村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李树田任第一任党委书记。在他的倡导下,戏剧事业更新换代,一批新人加入,重新组建。李少竹、李旭峰成为团体核心,演员多达23人,其中女演员8人。

1956年,在登封县剧曲剧团导演李少白的建议下,社团开始排演时装剧,新人新事、助人为乐、好人好事、抗日战争等成为新剧题材,如《游乡》《生死关头》《借牛》《瓜田会》《掩护》等。当时山区小村,在生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各家各户兑煤油,夜间排戏,白天生产,演职人员不管狂风暴雨还是顶天雪地,从不间断,群情高涨,力捧新戏。当时的西寨村,可谓全村各户上阵,人人都是戏迷,每家参与多人的,数不胜数。为唱戏不辞辛苦,为唱戏不怕牺牲。父母唱戏儿女呐喊,丈夫唱戏妻子打伞,儿女唱戏父母送灯,演员唱戏戏迷送暖,风气一时无两。

1968年,各地成立革命委员会,西寨村剧社新增了数十名演员,排演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刘四姐》等,配合以前剧目,为庆祝各村成立革委会巡回演出,不少乡村教师也参与进来,为剧社新创剧本《大联合》《西寨水塘颂》等。演出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在偃师各地演出,更到巩义赵城义演,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西寨曲剧团名扬偃洛。新气象万象更新 1979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村党支部决定在1980年的春节进行文艺演出,李会民、李二涛重新组建剧社,开始古装戏排演。从腊月初七开始,他们组织了八台缝纫机制作服装。李彦章为总导演,搜集剧本,杜守仁设计唱腔,终于在春节期间演出了《天河记》《搜杜府》《胡延庆北国认父》《清风寨》等节目。演员有李建书、李振松、李有治、李小民、李占土、李花民、李笑灵等。

1980年冬,剧团经费吃紧,集中迁至离村四里的果园,昼夜排练,吃住现场。此时已是河南省曲剧团导演的李少白先生亲临现场指导,排演新剧目《大保国》《二进宫》《巧断》《打银安》《三子争父》等。李二涛、李振松都是六旬以上的老人了,夜间十一点后,两位老人互相搀扶,顶风冒雪翻过三十米深沟,早上六点赶到现场,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李进帅老人背词吃力,自备油灯,夜间补习。为不影响全剧进度和演员休息,他卷个小纸筒套在灯上,彻夜不眠。

1983年以后,戏曲进入低谷,社团因难易支撑而时断时续。不少演员凭借着自己过硬的演唱功底改唱河洛大鼓,走街串巷卖艺赚钱。

1995年,时隔12年后,党支书李贵普与村民曹留通、高秀英夫妻商议,以曹留通为主,李彦章、李战报配合,在本村演员的基础上聘请外地剧团演员,在春节期间演出剧目。从此,每年春节,西寨村都有精彩戏曲节目上演,有时还到外村演出。促发展春满梨园《梨园春》喜迎新世纪,唱戏风风靡河南省。

2000年,著名河洛大鼓代表性传承人李明治、李占土等回归曲剧社,又一次掀起了戏曲演出的高潮。村支部书记李贵普倡议,由李正范为主,李明治、李占土、李元镜、李彦章组成领导班子,组织全村32名村民,排演《打銮驾》《花厅会》《小姑贤》《二进宫》等剧目,为西寨村的文艺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由李明治提议,几经组建的村办剧团正式定名为偃师市大口乡西寨村民乐戏苑,在原来剧目的基础上,重新调配人员,以高秀英为导演,曹留通为舞场,曾演《借妻》《桃园雨》等剧。从此,这个村办剧社开始转变为一个市场化、现代化的剧社,经营越发正规。

2004年,剧团将《铡西宫》录制成光盘,向现代传媒靠近,同时,剧团还接受邀请,到洛阳唐寺门,嵩县竹林寺等地演出,渐渐打响名气。

2006年,民乐戏苑参加了巩义宋陵公园戏剧汇演,偃师市西亳文化艺术节,演出剧目不断完善,演出团队和经营模式逐渐成型。每年春节除了为本村活跃文化生活外,社团还到附近农村演出。

2011年至今,民乐戏苑每年都参加偃师市农民剧团汇演,反响良好。在村支部书记、村长的带领下,由企业家李明军、李孝祖、李进常等捐资赞助,演职人员慷慨解囊,剧团购买服装道具,规模不断壮大。文化是民族之魂,传统文化是国之精神。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新的文化政策不断出台,农村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迫在眉睫。西寨村这个小小的剧社,如同是当今洛阳民间剧团现状的一个缩影,它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参与,离不开政策的关注。希望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都来关注民间社团,为民间社团的发展出谋划策,振兴民间艺术,光荣而艰巨,不可推卸。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