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俗称金华戏,是我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它源于明朝中叶,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婺剧流行于金华、丽水、台州地区和建德、淳安、桐庐,及赣东北一带。因金华古称婺州,故定名为婺剧。婺剧多在农村广场、庙台演出,与农村生活接近,表演粗犷、古朴、夸张,深受劳动人民的热爱。早些年统计,金华地区有农村业余婺剧团500多个。

进入新世纪,受影视及各种新兴娱乐项目的影响,民间婺剧团受到严重冲击,剧团发展不景气,普遍经营难、生存难。磐安民间职业婺剧团从1997年的12家,锐减到2005年的1家。分析民间婺剧团生存难的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观念落后演员少。在磐安办婺剧团,最头疼的是演员问题。一方面是学员难招;

另一方面是外聘成熟演员工资待遇要求高,剧团难以承受。这里有一个观念问题。旧社会,做演员是为被生活所困人员混口饱饭的首选途径。进入新世纪,许多人仍认为做“戏子”不光彩。加上现在磐安的加工业、农特产业发展较快。做演员则要餐风宿露,练功、演出很辛苦、收入却不高,导致剧团本地演员难招。

政府扶持力度小。婺剧虽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近十多年来,我县对婺剧的却发展却未曾出台过一项扶持政策,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专业团体的县剧团改制后,民间婺剧基本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

管理不善经营难。作为团长,对剧团的管理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懂演出业务,还要懂财务管理;不仅要管理好剧团内部人员,还要能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等。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剧团无法正常运作。但我县几个婺剧团长都因欠缺管理能力,最终导致不欢而散。
  信息不畅联系难。剧团的收入来自演出,要合理地安排演出,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经纪网络。但磐安的剧团由于建团时间短,没有建立起稳固的经纪网络,因而信息流通不对称。有时乡村要演出找不到团,有时剧团要演却找不到市场、只好放假。

种种原因,导致了民间婺剧团的经营能力差,生存能力弱。而戏曲,给农民带来的娱乐、教化作用,不容置疑也是颇具成效的,她是几百年来沿袭于农村的“公共生活”。如今尽管已步入文化的多元化时代,但农民对传统戏曲那种近距离的感情交流带来的愉悦和快感,仍然不能被其他娱乐形式所取代。如何在新时期发展民间婺剧?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

一、 出台政策,政府扶持。政府部门要切实重视弘扬地方历史文化,要把婺剧的发展提高到保护和抢救文化遗产的高度进行扶持,出台相关政策。一是建立组织,如组建婺剧促进会和婺剧研究会,发展和提高婺剧品牌;二是建立奖励制度,对一年内演出达到一定场次的剧团表彰奖励。同时,对剧团开办资金、设备购置、税费、运输等方面也有相应的扶持措施,以增加民间婺剧团的生存能力和创新水平。

二、 聘请教师,专业指导。婺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较有影响的剧目有《牡丹对课》、《磨豆腐》、《辕门斩子》、《僧尼会》、《三请梨花》、《黄金印》等。剧团要能生存和发展,必须有自己叫得响的曲目。因而,作为剧团,必须舍得投入,到省、市聘请专业教师对演员进行训练,对曲目进行编排,提高演出水平。

三、 团企联姻,实现双赢。剧团增收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与企业联姻。企业向剧团购买挂名权或提供一定的宣传经费,通过剧团挂名和利用空闲时间播放企业宣传字幕等方式,进行团企联姻,实现剧团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广告效益双赢。如金华的李子园婺剧团就是一个成功例子。

四、 加入网络,统一调配。剧团一方面要练好基本功,另一方面,要及时建立自己的经纪网络,在一定范围内确定人员负责业务联系;另一方面,要及时加入已有的婺剧经纪网络,加强供求双方的联系,合理安排演出日程。

五、 建立阵地,经常活动。在集镇、村或城区的各社区建立阵地,让婺剧爱好者聚在一起过过戏瘾,或不定期的请省婺剧团的名角和专家来指导,使爱好者能上档次。通过开展活动普及婺剧,让更多的人喜欢,以此培养广泛的观众群体。

婺剧这朵古老的奇葩重放光彩,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引导、支持,需要业内人士的改革创新,需要爱好者的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婺剧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载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