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的话剧《早安,妈妈》学术研讨会在北大附中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主持,施旭生、陶庆梅、顾春芳、林蔚然、田方萌、张辉等专家学者与该剧的主创们参与了讨论。
研讨会前,《早安,妈妈》在北大附中黑匣子剧场进行了一场汇报演出,邀请与会的专家学者、北大学生和北大附中的师生观看。该剧围绕母子关系展开,作为文化名人的母亲去疗养院探望戒毒的儿子,然而儿子却发现生父另有其人,不断追问身世,最后以交换秘密的方式迫使母亲吐露了盘绕于心的陈年情事。一个是旧情的瘾君子,一个是药物的成瘾者,在一个从深夜到黎明的交谈中尝试化解矛盾、戒断心瘾。
《早安,妈妈》导演、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祖纪妍首先进行了导演阐释,她认为《早安,妈妈》是一个关于爱和不爱的故事,一个“困”字可以概括这对母子的处境。她力图在舞台中建构一个封闭的空间,让两人像在拳击场上一样相互伤害着交流着,在一夜斗争后产生了某种和解的可能性。另外,她注重借助电影的手法表现戏剧空间,如利用色彩、光影等手法向观众传达戏剧的内涵。
就读于北大中文系的博士生拓璐,身为该剧编剧,讲述了编写此剧的缘由:一方面她关注女性知识分子,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和困惑;另一方面,又对同龄的儿子深有共鸣。因此拓璐决定聚焦母子关系,写出了《早安,妈妈》。
中国传媒大学施旭生教授首先开始对该剧进行点评,他认为该剧有一个好的戏核——母子关系,并且带一点悬疑成分,剧中儿子发出了人类的亘古之问“我从哪里来”。故该剧具有主题生发的很多可能性,它对人性根本发问揭示了众多社会问题。施旭生教授鼓励主创们进行主题意蕴的进一步开掘,并指出该剧成功的关键是引起观众的深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陶庆梅研究员称赞该剧结构准确、创作技巧熟练、节奏把握适当,肯定了整个剧起承转合的清晰脉络。她提出要更多地理解生活、理解人,将人物关系建立在真实的、普通人的情感认知基础上,台词语言贴近日常对话。
北大艺术学院顾春芳教授认为该剧剧本成熟、有深度,导演素质在借鉴电影的表现手法上得到了体现。她强调编剧和导演要有一个聚焦点,并提供了挖掘戏核的一种可能性。此外,她建议提高抒情性场面的比重,并在场面调度等方面提出了诸多中肯建议。
北京《新剧本》杂志社林蔚然主编在分析挖掘角色后建议人物要适时地表达感情的变化,而且演员要深入思考实际的社会逻辑才能把握较为复杂的人物心理。
北师大田方萌老师结合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来理解这场戏剧,认为剧作反映出的问题很有社会性,也希望创作人员能够结合这方面的文献和社会学的知识来让剧作有进一步深掘。
另外,在场聆听研讨会的北大学生进行了积极补充,专家们也与他们进行互动,对母子关系的深化、剧本开放性结局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最后,《早安,妈妈》学术研讨会在陈旭光教授“听取宝贵建议,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的期许中结束。
作为一部北大学生的原创话剧,《早安,妈妈》在2014年北京大学剧星风采大赛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摘得冠军,并得到了英达、王晓鹰等业界前辈、剧评家及学者的好评。2014年4月22日,《早安,妈妈》被选为北京“非非”戏剧节的开幕作品,也即将在7月参加“南锣鼓巷”戏剧节新生单元的展演。
这部在北大掀起热潮的原创话剧凝聚着北大人的心血,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戏给予了大力支持。《早安,妈妈》由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教授监制,北大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祖纪妍执导,北大中文系博士生拓璐编剧,间隔年创作室制作。
现阶段,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计划将《早安,妈妈》拓展为一部90分钟的长剧,打造一部“北大出品”的精品剧目,并在2014年到2015年进行全国巡演。目前,《早安,妈妈》剧组正面向全国高校、艺术团及广大戏剧表演爱好者招募演员,并在搜狐娱乐、新华网、北青网等知名媒体、各大高校论坛,以及主创团队的微信平台“间隔年创作室”上发布了演员召集信息。报名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广大话剧表演爱好者可关注微信公共账号“非一流评论:左岸影视,右畔文学”,在对话框中回复“演员报名”,获得链接,通过手机轻松报名。该报名完全免费,并在后续阶段不收取任何费用,在本月25日之前均可报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