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在北京,土生土长,没招过谁,没惹过谁,总想要点强,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我买了一个电脑,爱如珍宝小心翼翼……”这是电影《有话好好说》中的北京琴书小段,名叫《赔电脑》,当年就是因为它,让王树才爱上了北京琴书,从河北来京找老师、拜师学艺、坚守艺术……如今的他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琴书的代表性传承人,为琴书默默贡献着。
看电影时爱上北京琴书
说到王树才与北京琴书的缘分,还要从张艺谋执导的一部电影说起。1997年,王树才看电影《有话好好说》,被电影中《赔电脑》的一段唱所吸引,“我一听这段,觉得怎么那么好听呢!但是当时不知道这叫什么。”后来,经过询问,他得知这段唱叫做北京琴书,是关学曾老先生演唱的。
2001年6月18日,王树才从老家三河坐车来北京打听,老舍茶馆、民族文化宫……只要是有可能的地方,王树才都去过了。从早晨6点直到下午4点,王树才终于摸到北京歌舞剧院的门。工作人员告诉他,老爷子早就退休了,但随后给了他一个关学曾老师家里的地址。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天奔波,王树才总算是见到了关学曾本人。
“一进门,老爷子正在那儿听北京琴书呢。我一听,没错,是这个调。”等了三五分钟,关老师听罢一段,睁开眼看到王树才。一番自我介绍之后,王树才给关老师唱了一段,“那会儿我哪会唱啊,就听了几遍,都是瞎唱。唱完以后,老爷子说,‘嗯,嗓子不错!王树才回忆,这句“嗓子不错”算是关老师对他最好的评价了。“老爷子从来没表扬过我,如果今天唱得好,他会说‘有点意思。’但是从不说不错。”
自荐结束,关学曾老师送给王树才几盒磁带和一本书,让他回家听《长寿村》,并把词记住。王树才回忆,“老爷子说‘下周六你再来,我教你,中午管你炸酱面,不收你钱。’当时的老爷子荣誉有一大堆啊,肯定是一位大师,我就想要是没有当初他对我这么好,一定不会有我的今天。我觉得我们爷俩就有这缘分,不光是我想找到他,也注定他要收我。”
背景
北京琴书是北京地区鼓曲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种,形式是一人站唱,以左手敲击铁片,右手执鼓楗击扁鼓,伴奏乐器为扬琴和四胡。它是“说似唱、唱似说”,唱腔中夹用说白,突出表现北京土言土语,极大丰富了表演和演唱效果,深受大众喜爱,并且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教育价值。
清代,北京琴书的前身是以二胡、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的五音大鼓在河北安次县一带及北京郊区农村中开始流行。后来北京琴书大师关学曾与琴师吴长宝多年合作,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与技巧对北京琴书进行了改进,用北京语音演唱,伴奏乐器除了扬琴,增加了一把四胡,并加入多板式不同节奏的唱调,有疾有缓。其曲目转为短段,多以现实题材为主。北京琴书的曲调接近平谷调,只是板式全用一板三眼。此后,这种艺术正式定名为“北京琴书”。早期以说唱长篇大书为主,有《七国演义》、《回龙传》等十余部;短篇唱段有《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等;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以《考神婆》、《一锅粥》较为有名。
放弃高薪工作一心学艺
王树才开始学艺后,发现北京琴书并不是一门简单的艺术,仅《长寿村》的第一句,他就随老爷子学习了六个月之久。不过,王树才也渐渐发现,单一学习北京琴书并不挣钱,可此时的他已30多岁,不能挣钱养家确实压力不小。于是他开始背着师父去上海打工。但此时的关学曾老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这位学生,仍旧坚持每周五打电话,通知他第二天来家里上课。“我最开始骗师父说我在这边有个活儿,完事就回去。但久而久之,心里越来越过意不去。老爷子又不欠我的,之所以这么执著,不就是为了教我北京琴书吗,不就为了把这门艺术传下去吗。”在上海打工两个多月后,王树才下定决心,辞去月薪7000元的工作,坐上回京的列车。下了火车,他直奔师父家,开始学习,一学就再没停下过。
病房拜师成为关门弟子
2006年,关学曾老师因病住院,王树才照例在外演出,由他的妻子孟红梅在病房照顾师父。而此时的关老师已经准备好了拜师帖,等待徒弟正式拜师。
一天,王树才接到妻子打来的紧急电话,对方说师父好像不行了,叫他赶紧回来。“我当时接到电话就从怀柔演出的地方往城里赶,一路我就开始哭。直到车进了三环,我突然想明白了。我和师父是有过约定的,我不到师父是不会走的。一想到这里,我就不哭了,我有这个把握,坚信一定能见到师父。”果然,王树才赶到病房后,关老师仍在等他。
病房里,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单弦表演艺术家张蕴华和赵玉明、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马玉萍都已经在拜师帖上签好了字,等着王树才的到来。关学曾老师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地吹着气。王树才马上跪在关学曾老师身边,握着他的手,轻轻地在他手背上打起了北京琴书的板眼。突然间,老爷子手一翻,一下攥住王树才的手腕。
“我说师父您要干吗,他说‘扶我起来’,当时屋里人都惊了,有的人蒙了。曲艺杂家崔琦老师主持了拜师仪式,让我赶紧给师父磕头。然后我赶紧跪在老爷子面前,在地上磕头。看着我磕完头,师父说‘谢谢你们大家伙,多照顾照顾他,我累了。’说完师父就又躺下了。”拜师后的第二天,师父就被转到ICU病房。而在众多前辈的见证下,王树才正式拜了师,成为关学曾老师的关门弟子。
传承非遗不计报酬得失
如今,王树才在北京戏曲学院、宣武文化馆和家中都有授课,“不是为了报酬,我必须教,只要他们想学,我就愿意教。我还经常参加进校园、进社区等公益演出,现在是谁让我唱我就唱,只要能宣传北京琴书,对北京琴书有益,我就去。”
今年,王树才创作了最新作品《包子铺》,内容取自习近平主席去庆丰包子铺就餐的故事。此外,他创作表演的《一件白大褂》正在参加全国道德模范巡演,《快乐西城》等作品也因贴近生活而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说到传承,王树才也遇到了瓶颈。“现在徒弟也有不少,但真正算是合格的至今还没有找到。北京琴书要求会打鼓、会打板、会唱、会表演、有台缘、形象好……要求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找到符合条件的人很难。这也是我目前最发愁的一件事。”不过,王树才表示,他现在认准了要守住这门艺术,“我就守着,也许我发展不了它,发扬不了它,但我觉得总会有人出现,有能力把它发扬光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