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天津举办老曲艺家专场演出,我们专程从北京前往观摩。当天,马三立、王凤山两位老艺术家演出何迟同志新作《似曾相识的人》,剧场效果极其热烈,演出大获成功。散场时,几位内行观众还在议论不停,这个说:“马先生就是高,领着观众走,让你分不出哪儿是垫话,哪儿是入活,不知不觉就跟进去了。”那个说:“我最佩服马三爷的‘扑盲子"!”——“扑盲子”是相声术语,意思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
第二天,我和王惠林(王长友先生之子)去马三立先生家拜望,提起观众议论。马老笑了,一拉抽屉,拿出这段相声的脚本:
“不少人以为我说相声没准词儿,你们看看这个。”我接过一看,这是老先生亲笔整理的“似曾相识的人”的演出本,字迹工整,一丝不苟。从垫话写起:“爱好曲艺的观众越来越多了,今天都来齐了吧?啊?大家伙儿对我们这个样儿的抬爱,很惭愧……”,再往下看,每个段落,包括短语甚至欲言又止的词句,都清清楚楚地写在纸上,与昨晚台上说的几乎分毫不差!谈到“扑盲子”,马老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
(转自 1991年12月16日《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