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胡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声音清脆洪亮,在戏曲伴奏乐器乃至整个民族乐器中,独具特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是目前的京胡还存在一些缺陷,这不仅影响京胡本身的品质,也影响它在京剧乐队中的地位,实有改革的必要。本文就京胡改革谈谈个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都来关心这个问题。
琴弦 京胡历来使用(蚕)丝弦,“文革”时期搞“样板戏”改用钢(丝)弦,一直延续至今。目前,对于钢弦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虽然有人也觉得它有些缺点,但也没有改革的强烈愿望,或者处于无奈的状态。由丝弦改钢弦,克服了丝弦易断弦、易跑弦(回松)、易出噪音等毛病,确实有它的优点,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钢弦音“窄”,声音单薄纤细,音量也小,既不清脆,也不洪亮,失去了京胡的特色。尤其在表达激越的感情、需要很强的力度时,演奏者会感到力不从心。“样板戏”时期把丝弦改成钢弦,据说是认为京胡音色特别,音量太大,与乐队不协调(当时的乐队是大型中西混合乐队)。改为钢弦后,音色柔和了(近似小提琴)。音量也小了,与乐队协调了,但京胡的特色也没有了。这种以牺牲乐器特色为代价来换取与乐队的协调,实在是得不偿失。在我国民族乐器改革中,一定要保持乐器的特色,同时也要考虑与乐队的协调。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双方都要作些让步,相互靠拢。
根据京胡的特色,要求琴弦发音(通过琴皮、琴筒)响亮、丰满、明快,同时又要不断弦、不跑弦、无噪音。改革的办法:(1)寻找新材料。根据对琴弦的要求,可以选用一种材料,也可以把几种材料混在一起(如把不同的金属放在一起构成的合金)。为了增加摩擦力、扩大震幅、增大音量,琴弦不宜太光滑。(2)改革现有的钢弦。现有的钢弦之所以存在上述弊病,主要是弦太细、太光滑。我们知道,弦越细,泛音就越少,音色就越不丰满,音量也越小。反之亦然。比如钢琴,它的琴键由左向右是由低(音)到高(音)。它里面的琴弦,由左向右是由粗到细,泛音是由多到少,音色是由浑厚到明亮再到单薄,音量是由大到小。因此,现有的钢弦可以加粗,但需适当,否则音色不明亮了(尤其是外弦)。琴弦不能太光滑,以便增大音量。
琴皮 即琴筒上蒙的蛇皮。蛇皮是京胡关键性的部件,对琴音的好坏影响极大。但是它很“娇嫩”,怕热、怕冷、怕潮、怕扎、怕磕碰。蒙在琴筒上的蛇皮,刚蒙时很紧,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回松、塌陷,需要更换蛇皮,一把京胡不知要换多少次蛇皮,这样既不经济又麻烦。同时,蛇是一种自然资源,本来有限,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措施的加强,蛇皮的来源越来越少,甚至有可能断绝。由于上述原因,需要找一种代用品,代替蛇皮。“文革”后期,曾有人试用尼龙绸代替蛇皮,但最终没能推广。前不久,又有报道,某乐器厂用猫皮代替蛇皮,不知将来结果如何。不管怎样,这些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应当肯定的。
关于蛇皮的代用品,最重要的是保持或接近蛇皮的音色,因为蛇皮的音色很好,京胡的特色主要靠它体现。其次要克服它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以及需要频繁更换的毛病。我想,能不能选用金属薄膜(如不锈钢薄膜),把它固定在琴筒上,作为永久性的琴皮。因为金属薄膜不象蛇皮那样“娇嫩”,也不会回松和塌陷,不必更换,又不受材料来源的限制。根据调门的高低需要,可采用厚度不同的金属薄膜。看来优点很多,但不知音色如何,如果音色与蛇皮相差太远,那也不能用。这需要经过试验才能知道。这只是我的主观想法,在材料选择上可以广开思路,多方寻找。需要说明,关于选用永久性的琴皮,那是最理想的,如果一时不能解决,也就不能苛求了。
(摘自 《中国京剧》杂志)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