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先生50年代演出的这场《文姬归汉》,在演唱上既充满激情,又不失理智,近乎完美,无可挑剔。但从配像的角度看,似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馆驿”一场,在唱中加入身段动作,是画蛇添足。《文姬归汉》“馆驿”一场,因将胡笳十八拍原词谱曲演唱而闻名。这段二黄慢板,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很好地体现了人们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那种从理清文思到一气呵成的状态。张火丁在其中无端加入几个身段动作,显得莫名其妙。试想,一个人在写作时,踱步沉思也就罢了,怎么可能做出身段动作。京剧虽不要求照搬生活,但在这种地方,却很讲究尊重生活,尊重客观实际。再者,胡笳第十四拍抒情色彩很浓,文学性很强,要用几个很实的动作去加以解释,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张火丁试图通过身段动作去说明原词,结果适得其反,既曲解了词意,更破坏了这段唱腔特有的“写作风格”,实在是画蛇添足了。
二、服装换得太勤。张火丁在文姬回国这一路上,大概换了三次服装,似无必要。这出戏,蔡文姬在流落异域多年后回国,但却不得不抛弃年幼的孩子,虽不是一般的苦戏,但我们听程砚秋的演唱,会感到,他始终在营造和保持着一种孤寂、悲凉的氛围,因为这符合人物的心境。所以,在配像时,也不应因过分追求外表的华丽、新颖,而冲淡甚至破坏了这种意境。另外,两名看守昭君墓老军的服装似也过于考究,没有通过这两个人物,表现出大漠荒丘的风霜和苍凉。可以说,没有从舞美设计上烘托出这出戏的独特气氛,是这部音配像的一个主要问题。
要让现在的演员去再现老一代艺术家的风采,的确不太可能,但既然搞配像,就应尽可能去准确理解和把握剧情、词意,至少应避免错误地表达剧情、剧意。
本贴由秋季如歌于2002年12月15日15:52:14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