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润仙,字菊笙,生于道光十八年故于民国二年。提起此人,名头可大!他是专演武生的开山老祖,也是长靠著称的"俞派武生"创始者。民国后三大武生,一为其子,两为其徒。他也是张二奎之徒,和杨月楼是同门师兄弟。掌"春台"部甚久。扮相魁梧,武功绝佳。内廷演戏用"俞菊生"的名字;唱营业戏连名字和戏名都不标出,在海报上写一斗大"俞"字,下书"准演拿手好戏"就上满堂座;因他任何一戏都能叫满堂也。为人轻才重义而脾气暴躁,外号"俞毛包"。闻其徒尚和玉谈,为他配下手的名伶,开打时都特别经心,尺寸稍有不对,说不定一个大刀"漫头"就削在后脖颈上,到后台还得挨他一顿骂。徐慕云老先生曾记载他和老生汪大头的一段逸事,非常有趣:汪桂芬个性怪诞。汪之出道成名,老俞出力最多;邀其入"春台"搭班,并由老旦改演老生,才奠定他"汪派"老生宗主的天下。不料突于光绪十八年秋不告而别,遁往上海演戏,一去数年,在外渔色无行,竟置妻女不顾;生活全靠老俞和谭鑫培按月接济,去信也不回信。回京以后,俞不提往事,还邀他加入"春台"汪同意;临时又来个"八不见"另搭他班,可把"毛包"气坏了,找也找不找他。可巧有次堂会,他们俩都有戏,汪桂芬的《文昭关》,俞菊笙的《长板坡》。汪怎敢再见俞的面?便要求先唱,唱完好溜,不跟老俞碰头。俞料他有此一手,去的更早,扮好戏躲在别室;等汪唱完进后台还未及卸妆,老俞着白靠耸立在眼前,象一座雪山,一举手把大头抓起如提婴孩,口说:"我摔死你吧!"一下丢到"大衣箱"上,几乎把大头吓死。当时经多人劝解,大头认错,允即回班,才算罢休。第二天"赵子云摔伍子胥"的笑话,便哄传九域。菊笙生平甚多佳话,快人快语,直性直行,民二逝世之当年春间,犹在北平煤市街口"文明"演《混元盒》饰广成子,七六高龄,老当益壮,未数月即逝。
俞振庭,光绪五年生,小杨(杨小楼)两岁,小尚(尚和玉)六岁。是俞菊笙的第五子,人称"俞五"。脾气暴躁一如其父,故外号"小毛包"剧艺学自老俞,以勇猛狠准见称,看他享誉菊坛的拿手戏,《金钱豹》扮相脸谱,狰狞面目,活似一个吃人的豹子。站高台下场(表示下山)竟从众小豹头上一窜而至台口,那股冲劲儿,真有唱戏不要命的意思!起打之严紧,耍叉、丢叉的灵活爽快,我说比杨尚两位要好;但只限一戏。有人说他是杨月楼的徒弟;早年月楼与菊笙是易子为徒,互传其艺的;菊笙教小楼,而月楼教振庭,或亦有其可能。
作者综观杨、尚、俞三人技艺,虽各有各的擅长戏,各有各的优缺点,路数是大同小异的,也就是"俞派"武生的一脉。振庭纵是月楼之徒;家学渊源,也不能毫无熏陶。所惜俞五民国以后便不大登台,专门组班办戏,凡是大的堂会义务戏,非把他请出作提调,恐怕就唱不成。在内行中极有威望和人缘,排难解纷,一言可决。以观众立场看,一个优秀演员作职员是可惜的;以整个菊坛来说,有一位好佬。确能使伶人活跃起来,比叫他专唱戏强。有子名俞步兰,先唱青衣,后拜程继先改演小生,很是不错。没有获得"小小毛包"的外号。想是个性温和。说实在的,若是唱青衣小生而有毛包脾气,那可就笑话百出了!俞振庭于民国二十八年继其师兄杨小楼之后逝世。
(摘自《刘嗣论国剧》)
特别鸣谢网友浅水龙摘录此文并提供给咚咚锵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