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中,有一出800年前的“活化石”《张协状元》,该剧不仅被誉为“中国第一戏”,也算是中国“负心戏”的较早版本。
■薄情张协引出“负心戏”
《张协状元》写的是张协在进京赶考途中,被强盗劫伤,贫困交加时被贫女救助,后结为夫妻。后张协进京考中状元,被宰相有意招为婿。这时贫女进京,张协不肯相认,把贫女打出官邸,后又剑杀贫女。最后贫女得救,并被宰相收为养女,张协上任途中受到谴责,良心发现,最后遂认贫女为妻。
比这出戏更早的负心戏还有一出《王魁负桂英》,从名字上就能看出背负之意,以后的各个朝代,都可以列举出“负心戏”的代表作,因此在戏曲的学术研究中,按照题材划分,就产生了“负心戏”、“公案戏”和“神道戏”几个类别。
■负心故事超出爱情领域
按照今天的说法,“负心戏”类似“都市情感故事”,“公案戏”就好比是现代的“侦探片”、“警匪故事”,而像《钟馗》这样的“神道戏”则是以劝善为主题。
“负心戏”除了“负心汉”系列外,也有“负心朋友”和“负心父母”的,当然还有极个别的像《马前泼水》、《潘金莲》这样描写“负心女”的。但绝大部分的“负心戏”都是写负心汉的。除了《张协状元》、《王魁》之外,“负心戏”中比较有名的还有《秦香莲》、《琵琶记》、《西厢记》等。
■“负心戏”体现中国“男权”
也许没有哪个国家的“负心戏”像中国戏曲这样能自成一派,数量之多,人物形象之鲜明都让人反思,这和中国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负心汉自古就有,是长期中国封建社会“男权”的反映。这些戏中的女子,多是被爱人始乱终弃。很多女主人公都是在家侍奉公婆,相夫教子之后遭到遗弃,而丈夫则是在考取功名之后被招为驸马,随即抛弃结发之妻。这些作品对这些“负心”的男人进行了抨击,表现了女人悲悲切切而又无助的一生。而结尾,又多有“宿命”的结局,到了阴间还是夫妻团圆等。
这么多“负心戏”的产生有很多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作家本身都是怜香惜玉、情感丰富的人,笔下也就自然多一些感人的故事;另一方面,艺术作品里都是对弱者有很强烈的同情心,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负心戏”非常有观众缘,也就是说很有演出市场,戏里的故事都是非常贴近生活,而情感故事又都情真意切,所以流传至今都很经典。(记者
和璐璐)
(摘自 《北京晨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