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坐在书馆里听评书,会是什么感觉?
听得入迷?听得犯困?听得人不耐烦站起就走?还是听得上瘾还想再来?
“我们是带着几分好奇来这里看看,从没见过书馆什么样,也想面对面听听名家连丽如说书。”——和记者一同买票的一对年轻人如是说。
大年初一新开张“丽如书场”,设在金台路附近朝阳区文化馆的二楼。门票30元、20元不等,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价钱。
“书场”面积不大,但足够摆上十几张桌子和几十把座椅。说书人坐在观众席的对面,基本上可以平视各位“看官”。明清时代的老式家具古色古香,白底蓝花的青瓷茶具诱人茶思。本以为书馆会喧哗、吵闹,没想到这里的环境却典雅、清幽了一些。
上座率约有八成。有一家老小一起来的,有中年夫妇、青年伴侣同来的,也有单个的评书迷自己来的。有趣儿的是,不少穿着满族服装的观众,一看就是老北京人的打扮、老北京人的派头。
下午3时整。“啪嗒”———一声醒木惊堂,评书开讲。
身着黑色镶红边对襟短衫的连丽如,虽鬓角斑白,但双目炯炯有神,将故事娓娓道来,运气舒缓,吐字铿锵。说的是她拿手的长篇评书《康熙私访》。
观众听得入神。最神的,是两个虎头虎脑、只有八九岁的顽童也正襟危坐。书馆里静得连剥开一块糖纸都成了噪音。
老辈人,谁没听过老表演艺术家连阔如说的评书呢?就像今天,哪个学童不知道F4演唱的歌曲?20世纪50年代连阔如播讲评书《三国演义》的声音,声犹在耳,而他的小女儿连丽如在21世纪开端“子”承父业的表演,已经近在眼前。
观众席,茶壶里的水已经兑了三次,台上,连丽如还没有时间润一润嗓子。
连丽如手中的折扇一开一合,观众的呼吸一紧一慢。
不时爆发出的笑声,是对说书人最大的奖赏。
好奇怪,整整一个半小时过去了,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席。
正是:“一块醒木、一把折扇,说书人口若悬河,一张椅子、一碗香茶,听书者津津有味。”
走下台来的连丽如,答应了每一位想要合影留念的观众的要求。
一位老年观众说:“连丽如这是在自找苦吃啊,说一个半小时,不休息一会儿,多消耗体力?”
姓张的女青年说:“真没想到评书这么好听,真过瘾,同样是一个人表演,比日本的独角戏有意思多了。”
评书需要“代有才人出,风骚不失传”。而连丽如忧心忡忡:“评书后继乏人一大主要原因就是书馆的消失。观众在书馆中培养,新人在书馆中练艺,没有书馆就没有评书。”
即便录像、录音说评书能挣几万、几十万,在这里说评书根本赚不到钱,连丽如也不在乎。
观众问:“您是先把整本书都背下来,再来说吗?”
连丽如说:“不是。我是记住个框架、梗概,在说书时,随时根据观众的反应,来即兴发挥。即使说同一本书,每一回说得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演员有即兴创造的功夫。过去,北京的书馆是成片出现的,像现在的三里屯酒吧。其间的商业竞争,是建立在说书技艺的比拼上。只有说得最好生意才最好。回去告诉你们的朋友,特别是年轻人,让他们都过来听。”
据朝阳区文化馆人员介绍:为满足更多观众的需要,听评书的票价将下调。并准备出售“孝敬父母套票”。一个套票240元,能听一个月,平均每场票价只有8元。(记者 彭俐文)

(摘自 《北京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