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脚戏是上海的一个和北方相声最为类似曲艺表演形式,讲究说、噱、演、唱,除了用上海方言表演之外,和相声最大的区别是经常地甲乙二人同时跳进跳出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表演,甚至可以借助一些小道具。也有单口,但常见的为对口。和太平歌词相似的是上海说唱。但和太平歌词不同的是,上海说唱经黄永生丰富创新后已作为一个新的曲种被保留了下来.据说上海说唱是由侯宝林起的名字,那还是五几年的事情,黄永生在部队当兵去北京会演,大概是侯大师前去作指导,问黄是什么节目,黄说是说唱,侯大师说说唱太笼统,叫上海说唱吧,就这样被一直叫了下来。
我认为上海说唱得以成为一个新曲种保留下来的最主要原因是上海鼓曲琴书的缺乏,不象京津,有各种地方鼓书琴书,太平歌词自然也就被人遗忘了,这又是一个二五眼言论,网友不必认真。
独角戏起源于二,三十年代,和侯宝林、马三立同时代的著名演员有袁一灵、姚慕双、周柏春、杨华生,在八九年的南北曲艺交流座谈会上侯宝林说,袁一灵先生的一曲"金铃塔"唱红了大江南北。和马季同时代的著名演员有筱声咪,和姜昆同时代的有王汝刚。独脚戏的命运和相声也相似,继王汝刚之后也没有重量级的新人问世。
因为相声和独脚戏曲种相近的原因,一些作品也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象传统相声"买竹竿",新相声"省略语",已经分不出谁先谁后。马车小人之心,一直怀疑马季的"五官争功"是受王双庆的"全体会"的启发。"全体会"是一个老段子,说的是身体各器官互不服气而吵架的事,我在文革前的一本曲艺集上见过这个作品,不知传统相声里有没有?
北京曲艺团在六十年代初和上海的滑稽剧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移植了一些独脚戏并称之为化妆相声,这就是化妆相声的由来。移植的段子有"理发"、"看电影"等。从这之后,北京曲艺团的每次曲艺、相声专场演出中都会安排有化妆相声的节目。演员除了相声演员赵振铎、赵世忠、王世臣、刘辰等,还有故事演员李绪良、陈志峰、李红军等。当然,他们表演的更多的还是自己创作的化妆相声,作者李绪良居多。
上海曲艺团的严顺开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北京曲艺团的李绪良好象也是学院派,真是无独有偶。老李在北京占尽了天时地利,还是斗不过老严,不能不说是水平问题了。人的因素第一。
我不懂为什么北京曲艺团并没有把独脚戏中的经典象"查户口"、"拉黄包车"等改编成化妆相声,而是改编的一些新段子。其中"拉黄包车"也是把洋车拉到舞台上,牛群的"坐享其成"异曲同工。
化妆相声和小品的区别在于:小品中的演员不能有角色变化,演员不能跳出故事情节以外进行评论褒贬,化妆相声不然,演员可以有角色的变化,全部演员或部份演员常常跳出规定的情节以外发表议论。象在"理发"里,甲乙先后进行了理发员和顾客的对调。
严格地说,牛群的相声"有话坐着说"、"拍卖"、"坐享其成"应该说是化妆相声,冯巩的化妆相声"得寸进尺"根本就是小品。冯巩在得奖的时不知感想如何,欺负师哥姜昆还行,想欺负赵本山?姥姥!
本贴由马车于2001年2月28日21:15:42在脉搏乐趣园〖中国相声艺术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