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早已偃旗息鼓,不管节目安排得如何,今年的晚会还是创了两个第一:媒体的关注是空前的;观众的参与是空前的。近日,记者在北京见到了本次晚会的总撰稿兼语言类节目策划人、咱们的天津老乡沈永年。66岁的沈老曾为历届晚会创作过《打工奇遇》、《如此包装》、《功夫令》、《老将出马》等作品,他看上去精神矍铄,非常健谈。
记者:从观众及媒体的反应来看,大家对今年的语言类节目并不十分满意,您认为这种反应是否正常?
沈永年:春节晚会的情况很特殊,它既要有很传统的形式又要有新的文化现象,要求既不能太俗,也不能太拔高,因此选择作品的范围就非常狭窄,必须是欢乐祥和的东西,每年都是如此。今年虽然有一些观众不满意,但是网上的支持率是百分之七十多,这个数字应该是真实的,我相信绝大多数观众还是满意的。当然,众口难调,这是一个许多人都说过、而且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比如,广大农民非常喜欢赵本山、潘长江等人的作品,但是一些知识分子却对他们不是太感兴趣,觉得文化品位不够;相反,知识分子喜欢的作品,普通群众可能会反映看不懂。在我们搞别的节目时,也曾经和一些年轻的导演配合,融入大量高雅的内容,结果收视率反而下来了,这就是曲高和寡。今年的语言类节目,我认为总体上好于前两三年,但是相对于95、96、97三年的相声小品来讲, 还是略有差距的。实际上今年也吸取了前两年观众对语言类节目反响不好的教训,我们对演员和作者不搞命题作文,只要是好的作品就行,这样就给了大家一个非常好的创作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年的作品还是高于往年。
记者:现在您还在写作品吗?
沈永年:很少写了,现在年纪大了,更愿意策划一些我自己感兴趣的相声小品,做一些幕后工作。
记者:今年的相声小品,哪个是您主创的?
沈永年:谈不到主创,每个作品都是大家一起探讨,我不过是其中的一分子,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演员、导演和作者。有些人喜欢在负责的作品中打上自己的名字,前面缀上"设计、创意、改编",我不喜欢这样,有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我修改的,我也不愿意加上自己的名字,我尊重原作者的劳动,从生活中挖掘出一个素材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大量的生活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毕竟原著是最辛苦的。基于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我也不应该在作者中加上我的名字。因此,今年的剧组中语言类这个创作班子就显得非常团结。
记者:一些演员也反映,今年语言类节目的演员相处非常融洽,是不是也与这个情况有关?
沈永年:也可以这样说,心底无私天地宽,你心怀坦荡,别人的压力也小。
记者:春节晚会以后有什么打算?
沈永年:准备搞一个全国新作品相声大赛,因为过去的相声大赛搞了很多,但是收效甚微,推出的新演员和新作品都很少。今年这个大赛如果要搞,就一定要像全国电视歌手大赛,能推出几个新人和好作品。而且,天津是相声胜地,要搞相声比赛,就首先考虑在天津搞。现在这个计划正在运作中,我们在考虑采用一种新方法来保证质量,保证推出新人,让老百姓对相声产生希望,如果达不到这个效果,那干脆就不要搞。每日新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