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诸葛亮的茅庐,两人在隆中对话的故事,千秋传为美谈。近日,我国著名史学家史式教授考证指出:刘备并未"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最早出处是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此外,"正史"的《三国志》中《蜀志》卷五也有类似的记载。与此相反,三国时魏国史学家鱼豢所修撰的《魏略》却记载是诸葛亮去见刘备,而不是刘备去访诸葛亮。他见机行事,用激将法去刺激刘备,争得刘备另眼相看。当时还有一部名为《九州春秋》的史书,也记载了诸葛亮去谒见刘备的事,内容与《魏略》的记载大致相同。
两种记载到底谁真谁假?史教授指出,鱼豢是魏国有名的史学家,记事十分认真,他又是诸葛亮同时代的人物,在《前出师表》还没有问世之前,他已动手编撰《魏略》,写下了诸葛亮去见刘备之事。史式教授还有一个根据,《三国志》成书100多年后,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对"三顾茅庐"提出了质疑。
史式教授认为,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提"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有他的苦衷,刘备嘴上说:"吾得孔明,如鱼得水",而实际上,刘备对他并没有言听计从。诸葛亮在向扶不起的刘阿斗上《前出师表》的时候,不能不想起刘备不听其劝告一意孤行的往事。如果我提兵在外,无暇内顾,阿斗又不听话,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岂不糟糕!于是就向阿斗编造出一套"三顾茅庐"的故事来,说明你爸爸对我是如何尊重。可见诸葛亮为了争取北伐胜利,后方又不出乱子,只好对阿斗编造出一些假话。
过去有不少人还对诸葛亮有误会,认为他连年兴师,艰苦奋斗,只不过是为了报答刘备个人的"三顾"之恩。史式对"三顾茅庐"的新解,证实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意为了蜀国,更说明了诸葛亮为国为民长期奋斗的一片苦心。摘自《三湘都市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