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江西省宜黄县新丰乡桥坑村小组农民业余剧团办得好,2000年12月24日,笔者慕名驱车来到宜黄最边远的新丰乡采访,想亲眼领略一下桥坑村剧团的风采。车子在一个山窝里停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周围青山环抱,几个牧童嘻嘻哈哈赶着牛从村前走过。陪伴的乡干部说,这就是桥坑村。“哦好一个如画的山村。”

这样一个连县地图上也找不到的山中小村,只有18户农家,86口人,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靠种田为生,是改革的春风唤醒了山里人创造新生活的激情。村里自1978年12月份办起农民业余剧团,一办就是23年,每户人家至少有一人当演员,年年演出百余场,红红火火,另外送戏演出2000多场次,观众达200多万人,演出遍及宜黄、宁都、乐安、南丰4个县的84个乡镇,150多个行政村。2000年春节前后,他们前往福建长汀县演出3个月,名声远扬,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受到省文化厅领导的高度评价。

一个不起眼的小村是如何办起这备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土剧团”的他们演出的戏凭什么走向山岭村落和千家万户笔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现任团长林爱云。现年51岁的林爱云,是位老党员,谈起剧团,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向我们全盘兜出了剧团的发展史。 23年前,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桥坑村,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是个特困村,村民的文化生活极为贫乏单调:老年人“白天下田头,晚上抱枕头”,青年人常常聚在一起玩扑克、摸骨牌度时光。时任生产队队长的谢孟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萌发了一个想法:把村民组织起来,创办桥坑村农民业余剧团。这很快得到村里人的积极响应,当年底,组建了户户有人参加的业余剧团,谢孟生自任团长。

架子搭起来了,活动经费却成了问题。谢孟生绞尽脑汁,一方面向村民借了近2000元,另一方面与大家搞副业,创收2000余元,用这些钱购置了服装道具。没有场地,全村人组织起来,挑土筑墙,砌砖盖瓦,奋战一个月,只花了1000元左右,就盖起了200平方米的小礼堂,还建了舞台,一个像样的剧团算是“搭”起来了。接着他们又从县里请了师傅授艺。从此,农闲季节的晚上,这里锣鼓喧天,琴声悠扬,出现了兄弟、姐妹、夫妻争报名学演戏的喜人场景。经过学练,就连平常不苟言笑的“泥腿子”“毛丫头”,只要开口便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台步一走,如行云流水。

村民高兴地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业余剧团,不要国家一分钱,不增加集体负担,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登台练戏,既排练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又排练反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反对封建迷信,宣传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和本地好人好事的剧目。春节期间,先演个《拜新年》;生日喜庆,演个《祝寿歌》;结婚喜事,演个《只生一个好》。凡重大节日少不了请剧团演上一场,潇洒一番,既热闹又简朴。

“桥坑村业余剧团,就是一所文化夜校。”当地村民这样评价。剧团青年人居多,有高中、初中毕业的,也有文盲、半文盲。排戏时那些文盲、半文盲很着急,主动找有文化的教,高、初中生便成为当然的文化教师,出现了子教父、夫教妻的现象。村民刘寿生的爱人肖七秀原是个文盲,每次排练回家,夫妻俩躺在床上学文化,妻子在丈夫逐字逐句的指教下,《八仙漂海》剧本台词居然大部分都认得。肖七秀喜滋滋的,逢人便说:“没想到进剧团学会了认字。”

自从办起了剧团,昔日的小山村变得活跃起来,年轻人再也不感到寂寞,老年人也不再过“白天积极搞生产,吃了晚饭进房间”的枯燥生活,每遇排练或演出,老人们总是笑眯眯地端条凳子,叼着烟斗,带着儿孙看戏。演出还经常吸引周围村民晚上打着火把、手电前来观看,村子有时像过年过节一样,热闹极了。从此,迷信无人信,赌博无人干,国家任务无人欠,社会风气纯正。让人惊奇的是,桥坑村成了姑娘向往的地方,许多外地姑娘托人牵线搭桥要与这里的青年结婚。近几年,有10余位外乡姑娘落户桥坑。

几十年来,桥坑村精神文明之花越开越艳,物质文明也有长足发展。如今的桥坑村,猪牛满圈,鸡、鸭、鹅成群,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楼房,人均收入已达2000余元,昔日穷困的状况被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代替。近年来,村里还用剧团在外演出的收入改水改厕,整治环境卫生,建起了卫星地面接收站,修通了公路。广大村民的生活真可谓悠闲自得,其乐融融。 (吴绍文,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