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戏曲,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其中,最有特色的,应该数浙江绍兴的越剧。它的演员,无论生、旦、净、丑,居然全部都是由女演员扮演。除了小生、老生以外,连花脸、丑角都是女性演员,这在其他剧种中,是很为少见的。故而,当时曾称它为“女子越剧”。

越剧,最早起源于浙江嵊县一带。清光绪年间,有几名说唱艺人,化妆演出一些小戏,如《赖婚记》、《卖婆记》、《卖青炭》、《箍桶记》等,主要以反映农民生活为主,人称“小歌班”,又叫“的笃班”。后来,“小歌班”开始到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发展,逐渐能演出《双珠凤》、《珍珠塔》等大戏,戏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开始在观众中有了影响。为了与俗称“绍兴大班”的“绍剧”有所分别,大家就称它为“绍兴文戏”。不过,那时的“绍兴文戏”,只有男演员,没有女演员,这就是越剧历史上的“男班”阶段。

到了一九二三年,艺人金荣水受京剧“髦儿班”的启发,想在戏班中培养一批女演员。于是,便在嵊县办起了第一个“女子科班”。经过短期的训练后,就开始以“文武女班”的名义,四处巡回演出。这时候,“男班”与“女班”同时并存,相互竞争。但由于“女班”中的演员,相貌俊美,台风幽雅,深受观众喜爱。久而久之,“男班”的演出状况越来越差,逐步衰落,渐渐淘汰。最后,终于由“女班”取而代之,一统天下。从此,越剧戏班全部都是由女演员担任演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在上海的“女子文戏”戏班,竟多达三十馀个,呈现了极为繁荣的现象。同时,在此期间先后涌现了一大批广受观众欢迎的著名演员。如前期的“三花一娟”——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与姚水娟,以及后来的“十姐妹”——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筱丹桂、徐玉兰、竺水招、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她们当时已开创流派,分别在几个越剧戏班担任主要演员。一九四七年,为了加强团结,反对旧戏班制度,筹建剧场与戏校,发展越剧事业。在袁雪芬等人的组织下,她们克服困难,通力合作演出了大型越剧《山河恋》一剧,精彩纷呈,好评如潮,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越剧,从“男班”到“女班”,艺术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适合演出“才子佳人”式的恋爱题材的剧目,如《红楼梦》、《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特别出色。但是,它的弱点则在于阴柔有馀,阳刚不足。为此,上海越剧院、浙江省越剧二团都在建国后,进行革新试验,精心培养了一批男学员,采取“男女合演”的方式,也曾获得一定的好评。并且,涌现了刘觉、赵志刚等一些优秀的男演员。然而,至今为止,越剧仍然以女演员为主,她们依然在剧团中占有极大的比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