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琪大戏院看3D越剧电影《西厢记》,喜看越剧四大经典在银幕上“团圆”的同时,还有一个意外收获:观众席上多次响起如雷的掌声。在电影放映过程中,张生、崔莺莺的一曲终了,包括红娘一个俏皮的小动作,也会引发多次热烈掌声。剧终,有观众大声喊道:“再来一遍!”这是几十年来看电影从未遇到过的。

这个艺术现象,引起了我的一番思考。

波兰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说过:“电影和电视不能从戏剧那里抢走的,只有一个因素:接近活生生的人。正因为如此,出自演员的每一个挑战,他每一个不可思议的动作都变成了伟大的东西,非凡的东西,接近于观众心醉神迷的东西。”戏剧家与观众的当堂反馈,观众与观众之间的社会助力效应,在演出活动中汇成一种巨大的精神洪流。因此,我们过去常说,这种活生生的当堂反馈,是坐在电影院和电视机前看电视所无从产生的。这也是电影、电视无法“吃掉”戏剧的理论根据之一。

戏剧的“当堂反馈”理论,在今天还是对的。但是,放映3D电影《西厢记》时观众的热烈反馈,又提供了戏剧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的证据,可以重新启发对戏剧电影价值的再思考。

越剧《西厢记》是一卷精致的工笔画,又是一部杰出的心理剧。一对古典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心理博弈,四位主要角色的心理活动细腻而复杂,活跃而丰富。《西厢记》又是一部典型的诗化的中国式歌剧,许多著名经典唱段令人百听不厌。钱慧丽演张生、方亚芬演崔莺莺、张咏梅演红娘、吴群演老夫人,是绝妙的搭档,珠联璧合,丝丝入扣。张生的痴情、莺莺的含蓄、红娘的伶俐和老夫人的负义,表演得淋漓尽致,是为天作之合。10年前,我看过四位演员的这台戏后,曾呼吁趁她们的形象和演唱最美好的时机,赶紧拍成电影,永久地记录、保存下来。因为戏剧表演是演员活体的艺术创造,而舞台青春是不可能永驻的,艺术表演又是具有瞬时性的特征。如今的3D越剧电影《西厢记》,依然是10年前复演该剧的原班人马,原汁原味,当然电影的科技含量更高了,呈现更加美轮美奂,对钱慧丽、方亚芬、张咏梅来说,也还不算太迟,着实令人欣慰。

更值得注意的是,高科技注入了越剧《西厢记》,赋予传统舞台作品新的呈现。它使越剧表演艺术的精粹更凸显更完美地传承下来。袁雪芬老师生前曾说过:“方亚芬不亚于袁雪芬,方亚芬要超过袁雪芬。”在电影的首映式上,方亚芬衷心感谢老一辈艺术家留下了这一笔精美的遗产。3D越剧电影的确为《西厢记》作了新的艺术梳妆。演员们以靓丽的形象出镜,戏的节奏更加紧凑、更加流畅。影院里不断响起的掌声说明:方亚芬的确做到了不亚于袁雪芬。

戏曲和电影的最新联盟,是一件大好事。借助科技手段,戏曲电影获得创新性的发展。3D杜比环声等新技术的运用,使观众获得欣赏舞台艺术所不具备的沉浸感。它不仅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而且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传统舞台艺术绽放出全新的魅力。如今,坐在影院内的任何位置,演员的精湛表演犹如就在眼前,人物的一颦一笑,眉目传情,嘴角牵动,水袖身段,都看得一清二楚。这是送到每个观众眼前舒服惬意的审美享受。绝妙的演唱,因烘云托月的音响效果的配合,赢得台下掌声无数。

放映3D越剧电影《西厢记》传出的如雷掌声,不仅是对舞台演出全貌和演员表演的最好的保存,又是在为戏曲艺术的广泛传扬鸣锣开道。因为戏曲演出,离不开演员、乐队和布景、灯光。现在拍成电影,可以“轻装上阵”。它可以到影院去放映,可以到大中学校的礼堂去放,可以到地区文化馆去放,也可以到农村广场去放,当然也可以走出国门去展映,让更多观众可以近距离地欣赏戏曲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于弘扬中华经典文化、推广中国戏曲艺术之美、播撒民族艺术精华的种子,都是功德无量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