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折子戏《李娃传·剔目》

2018年3月5日晚,东海岸边,越音袅袅,水袖翻飞。

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到《打金枝》,从《狸猫换太子》到《吕布与貂蝉》,从《李娃传》到《碧玉簪》,一出出精彩的越剧折子戏,将唱响流传千年的故事搬上舟山市艺术剧院的舞台。

这是属于“舟山小百花越剧班”小小花们的越剧折子戏专场演出,也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登上大舞台!“小小花”是谁?

3年前,为充实舟山市越剧新生力量,舟山市艺术剧院与舟山市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开办三年全日制“舟山小百花越剧班”,这群越剧班的学生被老师们亲切地称为“小小花”。

3月6日晚,市艺术剧院,越剧班“小小花”正在化妆

三年苦心练功,今日华丽转身

“这个‘寇珠’水袖甩得真不错。 ”“她不就是刚才的‘梁山伯’?小姑娘唱得好。 ”“这个老生的扮相还真像那么回事! ”

身边尽是对“小小花”的赞赏之词,坐在记者身边的沈阿姨甚至不自觉地跟着哼唱了起来,“我是舟山老年大学越剧班的,所以今晚唱的这几个折子戏,我都会唱。小姑娘们唱得都挺不错,而且他们的动作和剧院的演员有些不太一样,挺有新鲜感的。 ”

舞台上“小小花”,一个个身着华丽的戏服,在绚丽的灯光照射下让扮演的角色形象更加鲜明,她们动情地传唱,委婉浑厚的唱腔和娴熟的身段赢得了台下观众的声声叫好,一曲还未结束就赢得了阵阵掌声,观众们听得如醉如痴,现场好不热闹。

从眼前身穿华美戏服的“小小花”,人们仿佛看到了朵朵如出水芙蓉般的舟山第一代小百花。

据了解,当晚的舟山剧院入座率达到80%,很多都是老年人自发购票来观看,也有些是“小小花”的亲友。有些观众直呼当晚的演出还不过瘾,最好再多演几出。

越剧折子戏《吕布与貂蝉·小宴》

扎实苦练基本功,一切从零开始

长长的水袖,黑色的灯笼裤,高高的云头履或隽美的绣花鞋,一个个“小小花”站在舞台上就仿佛一幅画。

3月2日,记者去了“小小花”的排练现场先睹为快。

《梁山伯和祝英台·回十八》《打金枝·闯宫》《狸猫换太子·拷寇》……精湛的表演加上曲折的故事情节、婀娜的身段、优美的唱腔,“小小花”3年辛勤的付出尽显。在台下指导的越剧班班主任芦迎燕时而一起打手势,时而轻微调整“小小花”的动作姿势,为正式演出作最后调整。

下腰、指法和踢腿,这些都是越剧班考试的必考项目。 5、6岁的小孩子,学舞蹈基本功都要哭一阵子,更别说这些当时已是17岁的姑娘们,哭鼻子是常有的事情。

河南驻马店人梅丽瑞是当初“小小花”中哭得比较厉害的,“当时以为就是来唱唱跳跳,所以就来参加了,没想到这么苦,但是从不喜欢到喜欢,从喜欢到非常喜欢,我现在不唱越剧就觉得浑身不自在了。 ”排练间隙,她告诉记者,第一年的时候最苦,很多同学因为没有舞蹈基本功,腿下不去,腰下不去,真的太疼了,有时候脚都练肿了,只能等好一点继续练。

她告诉记者,下腰当时根本下不去,后来每天往下扳一点,最后总算下去了,“身体柔韧性好的力度比较差,有力度的腰下不去,刚开始练功的那几个月,姑娘们别的感觉没有,就是身体上吃了不少苦。”梅丽瑞说,“记得当时压腿特别痛苦,一条腿就要压40多分钟。我一开始连腿都搁不到墙上,一般到二三十分钟的时候就撑不住了,但是又不敢说,必须坚持住。四十分钟一到,我就‘哇’一声哭出来了,然后哭了就用袖子擦,一个袖子哭湿了再用另一个袖子擦。不过现在压腿对我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了,别说四十分钟,一个小时也行。 ”

对梅丽瑞来说,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语言,“舟山话我听不太懂,所以一开始听越剧根本听不懂唱的是什么,只能看文字,慢慢学音调,现在对自己唱的内容基本上都可以听懂。 ”

“基本功、身段、唱腔、折子戏片段……这些‘小小花’都是从零开始学习。 ”芦迎燕说,“学习内容很多,也很辛苦,尤其是基本功,一天都不能松懈,不进则退,三年的努力还是可以看到成果的。 ”

3年过去,“小小花”一个个如蝶蜕变。

越剧折子戏《楼台会》

27年前越剧班的学生,27年后越剧班的老师

“舟山小百花越剧班”历史其实已经有几十年了。

早在1980年,舟山就有了第一个越剧班,培养出了陈娜君等一批舟山小百花的优秀演员;

1990年,第二届越剧班开班,如今舟山艺术剧院小百花越剧的主要演员,都是这个班出来的;

光阴荏苒,一晃27年,舟山剧院再培养一批演员。

如今,这批演员就站在了剧院舞台上。

搭上这趟车的姑娘们都是幸运的,“招生时,我们基本上把舟山所有的初中都走遍了,最后选出部分外形条件合适的学生面试。面试的时候,我们也是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有的唱了一首歌,有的表演了一段模仿,主要是看学生的音准或者形体,但是确实没有外面艺校的苛刻。 ”芦迎燕说,进门不难,但是请来的老师全是专家,从练基本功开始。

她是舟山小百花的演员,也是27年前学越剧进团的那一届学生。如今成为“小小花”的班主任,身份有了变化,但是要将越剧传承下去的心一直未变。

如今,这些“小小花”有些已经分了门派,越剧有那么多派别,每个学生适合唱什么,都要另聘老师让孩子们专门跟着学。

越剧折子戏《花中君子·骂堂》

越剧,正以全新面貌传承

在舟山,如果说哪一种戏曲是全民的,那一定是越剧。

据了解,最鼎盛时,舟山有5支专业越剧队伍。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舟山小百花越剧团一年有8个月在外演出,一场戏在同一个剧场能演一个月。

电视剧《红楼梦》播出之时大概是越剧最流行的光景了,当时很多人被属于江南独有的吴侬软语所吸引。

流行文化的种类繁多以后,越剧与其他剧种一样,在新的时代,不断受到冲击。

和芦迎燕的交流中,记者明显感受到她对越剧这项传统艺术的担忧,“现在最严重的就是越剧团演员阵容老龄化,人才断档现象,我们越剧团已经多年未批量引进专业艺术人才,最近一批招收越剧演员也有十多年之久,只是零星地对外招聘一些艺校生,艺术人才青黄不接,人才成长严重滞后于事业的发展,面临创排新戏困难。”她说,所以3年前,越剧团选择通过自己招生自己培育,让戏曲艺术得以传承,也成就了今天这批“小小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新媒体的普及,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戏曲越剧正面临着传承发展的严峻考验。

那么,越剧还有市场吗?有年轻人喜欢看吗?

市艺术剧院院长胡志刚说,纵观全国,其实不乏年轻人喜欢听越剧,剧团进京演出《盘妻索妻》时,一个画家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赶到北京长安大戏院来听戏。听后,拉着胡志刚的手不肯放:“太好了,糯糯的,就是江南的味道。 ”

其实,越剧是一个融合了多种元素的剧种,很多观众之所以喜欢是因为越剧以唱为主,长于抒情,给人的共鸣感十分强烈。

在胡志刚看来,未来越剧可能也像昆曲一样,走向小众化、高档化。“现在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保存、传播载体的多样性,使传统戏曲的生存也会多样化,它不会消失,反而会变得越来越精品化。”胡志刚观察得很细致,“比如众筹看戏,给了我们新思路,把选择权交给观众,这样演出氛围好,票房有保证,还能真正满足不同层面的群众需要。 ”

除了人才和市场的培养,越剧本身也在不断创新。《东海明珠》《海兰花》《甄嬛传》……不少在舟山上演的越剧新戏都深受越剧爱好者的欢迎,甚至还有越剧电影。

据了解,越剧电影《唐琬与陆游》,以原创剧本、电影手法,精心还原这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委婉柔美的越剧唱腔,配合山水园林的实景拍摄,声、人、景交相辉映。影片在人景结合与场面调动上,可谓真正走向了电影艺术,为戏曲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这也正是越剧重新走向观众事业的新探索。

百年越剧,长袖善舞。

舟山艺术剧院为“小百花”打造的这批生力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舟山越剧的中坚力量。不少舟山小百花越剧团的演员们说:“我们都会手把手教这些‘小小花’,把越剧这门传统艺术传承下去,这是我们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

作为新生代演员,“小小花”刻苦磨炼,不断夯实舟山的越剧土壤,带给新区文化别样的未来。

越剧折子戏《红楼梦·葬花》

原标题:海潮文艺丨越剧新生代小荷才露尖尖角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