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
惊悉上海越剧院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剧作家吴兆芬老师,因病于今日凌晨2时13分在徐汇区中心医院逝世,享年81岁。
1937年3月19日,吴兆芬老师出生于上海川沙县北蔡乡御桥村。小时候,她就爱听妈妈把看过的戏给她编成娓娓动听的故事,也最渴望自己能有机会跟着大人们进城、进戏院。待她稍长,她更是认定了“做戏”是世上第一乐事,对它产生了一种神秘的向往与追求,甚至憧憬着有朝一日也能进剧团演戏。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迷恋极了”。她看的第一出越剧是合作越剧团的《龙凤花烛》,看完演出回家后竟已经曲不离口,成天哼唱起了戚派曲调。
1961年,吴兆芬老师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并于同年9月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班深造,该班的诗词创作老师是20世纪三大词学家之一的龙榆生先生。名师出高徒,吴兆芬老师当时扎下的深厚的诗词功底为她日后的戏曲曲词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毋庸置疑,吴兆芬老师曲词之优美恰切在当代剧作家当中是称得上名列前茅的。而龙榆生先生的《忍寒诗词歌词集》中还收录了作为学员的吴兆芬老师当时创作的一首《鹧鸪天》,并对其“击节声中玉漏迟”一句大加赞赏,并作了一首和词。
1963年7月,吴兆芬老师从戏曲创作研究班毕业以后踏进了上海越剧院的大门,正式开启了她的越剧编剧生涯。进院后,她创作的第一出戏是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不准出生的人》(与平梅芳合作,由吴主要执笔),由范瑞娟老师和金采风老师主演,该戏连续上演半年多,至今仍是上海越剧院上座率最高的现代戏之一。可惜几年后,她就因特殊年代的到来而被迫离开了她钟爱的编剧岗位,她将其称为“折腾人生、虚度年华的长长一幕”。
直至1979年阳春三月,她才得以回归编剧岗位,开始重新编织属于她的戏梦。而这时,她也迎来了自己戏曲创作生涯的春天。她根据话剧大师丁西林先生同名话剧改编的《孟丽君》和根据王肯同名吉剧改编的《桃李梅》,均已由几代越剧演员相继演出,三十多年来盛演不衰。《孟丽君》一剧更是被难至海南的琼剧,北至黑龙江的龙江剧搬演,广为传播。
在这之后,吴兆芬老师又根据刘克的电影文学剧本创作了《毋忘曲》一剧,后更名为《神王恋》。她称“写这部戏,我力图通过诗的意境,诗的氛围营造,来展现权力争夺与情义追求在人生天平上的分量和价值;力求使既传奇又通俗的爱情悲剧,能同含蓄蕴藉的诗情和哲理联系起来,从而弹奏出更多的弦外之音”。其实,又岂止是这一部戏的追求。从她的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既看到扣人心弦的情节,又能感受到那蕴藉的诗情与哲理。包括之后的《紫钗记》、《风雪渔樵》等作品,相信剧中那些诗情与人情并存的动人唱段于许多越迷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甚至是曲不离口的。
新世纪以来,已然退休的吴兆芬老师又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好作品。上海越剧院的新版《家》让我们看到了越剧现代戏亦可以这般蕴藉着诗情画意,字里行间充盈着浓浓的情味儿,扣人心弦,看得观众潸然泪下。而一曲《蝴蝶梦》在真幻之间则给观众以无尽的启迪,关于“道”,关于爱情,关于婚姻生活,而其中的情味儿依然不减,悲喜交融而浑然天成,而这就是吴兆芬老师的功底。
吴兆芬老师对于越剧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十分关切,也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为越剧事业奔碌着,因而她的身影也经常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吴兆芬老师神采飞扬地作着讲述的情形依依还在眼前,今日遽然闻悉噩耗,不胜哀恸,惟愿吴老师一路走好!
部分资料参考吴兆芬老师在其剧作选《毋忘曲》中自撰的《后记》,图片均摘自网络,感谢拍摄者和共享者。
范瑞娟、金采风《不准出生的人》剧照
单仰萍、赵志刚、孙智君《家》剧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