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身材瘦削,服饰雅致,走路如小鹿般轻盈;她精力旺盛,讲起话来神采飞扬,举手投足优雅如名伶;她为人和蔼,对人热情,像邻家大姐一样让人亲近。她就是邹华,是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医院的退休职工。

钟情 割不断的越剧情缘

1946年的初冬,邹华出生在上海。尚在襁褓中,每当她哭闹时,妈妈总是一边哄她,一边哼唱着越曲。在她上幼儿园时,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已经唱得字正腔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在娘胎里的时候,她就爱上了越剧。

稍微懂事以后,母亲便常常牵着女儿去剧院看越剧。长期熏陶,让邹华还在中学时代已经会了不少段子。中专毕业后她离开了上海,分配到了攀枝花。不久,“文革”就开始,什么传统戏剧都遭殃了,能听能唱的也只有革命样板戏。此后十年,那清脆柔美的乡音就远离耳边了。

然而,越剧艺术像一张网,已将她的心牢牢地网住。可是,唱越剧的人越来越少,在四川就更难接触得到了,邹华只能通过磁带和电视来“解馋”。

苦练 业余演出专业水平

五十岁那年退休后,邹华不甘于平静的退休生活,她先后学过歌舞、参加时装表演、打腰鼓。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市里有个业余越剧团体,便把自己融入进去了。越剧团队员以老年人为主,但随着团队名气的增加,队员和活动也多了起来。为了集中精力,邹华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其他的社会活动,一心投入到了这个团队中。去年9月10日,在省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她们的巴蜀越剧团正式挂牌成立。邹华被推荐为团长。如今,团里有52人,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19岁,其中也有来自四川大学、成都高校的学生,已不再是个老年团体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演好越剧可不容易,她们先后请来了原重庆越剧团的团长周宛容老师和国家二级演员兼导演戴明敏老师来剧团开展培训工作。安排的训练时间每周两次,更多的时候是团员们自己挤时间摸索着练。从基本功开始,走台步、拉山膀、压腿。每次练习,至少坚持40分钟,水袖、扇子功、指法都要按老师的要求考核过关。今年的夏天特别热,邹华穿着练功裤和练功鞋,与她的姐妹们在舞台上一起舞动着,一个个汗流浃背,都没有怨言。她说:“我们是业余团体,大多数时候没有老师,全靠自己在家里看越剧的碟子,几十遍地看、几百遍地练,还与戏迷相互切磋,来提高自己。”

邹华扮演的花旦,形象惟妙惟肖,善于以刹那间的眼神、意态,揭示出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从她对人物性格的细加品嚼和着意刻画,就能从中感悟出她对生活的热忱和对艺术的执着。

巴蜀越剧团成立一年多来,已经在成都演出达40多场,这个数字对像这样的业余文艺团体来说是太难了。她们从剧目、剧情、人物、布景、服饰、音乐、唱段、唱腔,都尽最大的努力。那一低头的温柔,一举手的风韵,集中了江南儿女多少美的神致。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形象凸现在观众面前,那热烈的掌声是对她们真情付出的最好回报。2005年9月,由成都市文化局举办的一次戏剧大赛上,巴蜀越剧团的《山河恋·送信》获得了铜奖。观众称赞她们的是“业余队伍,专业水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