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25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全国第二大剧种,又被称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扎根于福建的芳华剧院长期以来在传承尹派越剧艺术的同时,又积极融合福建地方戏的特色元素,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闽越剧”。日前,记者来到福建省芳华剧院,专访了院长黄国庆。

要多给年轻人上台的机会

当记者来到芳华剧院时,这里正进行着一次带妆彩排。演员们正在为两天后的惠民演出排练。她们排练的剧目是越剧里的经典剧目《五女拜寿》。“舞台上表演的都是我们团里的年青演员,别看他们年轻,都非常优秀。”在院长黄国庆的眼中,如今的芳华剧团可谓是兵强马壮,老中青三代人才结构合理。

“我们一直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黄国庆告诉记者,以往排戏一般是按A、B角来排。一般来说,A角由团里有经验、有名气的演员担当,新人一般只能扮B角。也就是说,B角只有在A角临时出现状况上不了的时候,才有机会露脸。这样的安排虽然比较稳妥,但留给新人登上舞台历练的机会显然就不多。近年来,芳华剧院在人才培养上创新了新的模式,即一出戏排两个版本,分别由不同的演员来担纲主演,基本上每个戏都是这个老演员一个版,青年演员一个版。每台戏,两个版本都要演出,这样为鼓励和培养青年演员起到很大的作用。

越剧也要玩跨界

今年初,由芳华剧院创排的大型跨界魔幻剧《倩女幽魂》首演。这是一部越剧混搭杂技、魔术和现代舞的跨界产物。这部剧实现了一系列的创新:向来以柔弱纤美为审美的越剧花旦,密训半年之后可悬在空中,演绎绸吊之力量和潇洒;民乐配乐不但被气势磅礴的西洋交响乐替代,索性连乐池也去掉,舞台空间更深广;而“鬼片”的气氛营造,则运用了“大变活人”“火烧骷髅”等各种经典魔术。

“如何吸引年轻观众走进非遗剧场,多元素、大信息量的艺术作品首当其冲,这就是跨界剧。”院长黄国庆在十多年前就曾有过成功尝试。十年前他曾为甘肃创作了一出糅合杂技、武术、舞蹈、音乐等元素的乐舞剧《敦煌神女》,至今仍每年在敦煌驻点演出。

“我们之前也担心这个听惯了传统尹派的、看惯了传统尹派的经典剧目的人,能不能接受我们这样一个完全创新的东西,但实际上我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倩女幽魂》上演后,收到许多好评。不少戏迷认为,与传统的表演相比,跨界剧情节简单,但视觉冲击力更强。他们觉得,应该走向改革之路,应该有所变化、有所发展。

要传承更要创新

尹派艺术发源于嵊县、发祥于上海,传承在福建。芳华越剧团是由艺术家尹桂芳于1946年在上海创建的。芳华越剧团一度成为当时上海最受欢迎的越剧团。1959年,芳华越剧团从上海迁移福建,“尹派”越剧艺术在八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

“芳华落地福建已经60多年了,这60年来,我们接受着八闽文化的浸润,也主动地融入福建文化。”黄国庆告诉记者,芳华剧院一直正在尝试把越剧与福建元素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闽越剧”。

闽越剧的福建特色,一方面体现在题材上。近年来,妈祖、柳永、林纾等文化名人的故事被创排成越剧,越来越多的福建本土题材被搬上了越剧舞台。另一方面,芳华剧院在剧目创排中,主动地融入了福建一些地方戏曲的元素。“梨园戏、莆仙戏和高甲戏的唱腔、表演形式都非常有特色。我们把它们的一些戏曲元素和越剧相结合起来,能够碰撞出更精彩的创作,形成更有特色的风格。”据介绍,在近期排演的《柳梦梅》中,主创团队就邀请梨园戏梅花奖得主曾静萍前来参与指导。

“我们希望通过把福建特色地方戏的元素融入到越剧当中,形成和浙江、上海等地不同的风格,从而树立起来闽越剧的品牌。”黄国庆表示,对于闽越剧的打造,剧团也有一个“小目标”,那就是把闽越剧打造成福建的第一地方戏。“对此我们是有自信的。”他说,福建是地方戏最多的省份,但这些地方戏在语言上有流传局限性。而越剧是流传最广的地方戏,相信加入了福建多元地方戏的元素,会形成一个更有特色和魅力和辨识度的闽越剧。

芳华剧院院长黄国庆接受东南网专访

记者前往芳华剧院采访时,演员们正在排练《五女拜寿》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