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至31日,浙江省第十届戏剧节暨浙江首届民营剧团大赛在越剧发源地——嵊州举行。大赛由浙江省文化厅、嵊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主办,参赛剧团涉及浙江省的京、婺、越、乱弹、瓯等六大剧种12个民营剧团,共演出12个剧目。

嵊州市越剧艺术中心在开幕式上演出了传统剧目《狸猫换太子》。演出间隙,记者了解到,本次大赛是浙江省首次将民营剧团列入政府举办的省级评奖赛事,此举为民营剧团提供了一个与专业院团同场竞赛、同场展现风采的平台。这次大赛也是浙江省首次以政府补贴的形式向民营剧团采购剧目、把戏剧节办到乡村田野之中的有益尝试。大赛打破了以往戏剧大赛剧目展演在城市举办的格局,直接在各乡镇设点,采取露天广场演出的形式,真正把戏送到群众身边,把最新的文化产品送到田间地头。为此,浙江省文化厅专门抽调了全省有关戏剧理论家与表演艺术家下村、下乡进行评奖活动,把剧目展演与评奖活动都办到了农民兄弟家门口,从而真正做到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农业。

近几年来,浙江省民间职业剧团发展势头迅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浙江省登记在册的民间职业剧团已有452家,从业人员达5850多人。2005年共演出5.3万场次,占浙江全省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总场次的80%;其中在农村演出4.1万场,占全省农村演出总场次的87.2%;观众总数达1877万人次,票房总收入8000多万元。这些民营剧团为丰富活跃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和谐社会与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浙江民营剧团之所以发展势头强劲,与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浙江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文化建设机制不断创新紧密相关。民间职业剧团在浙江城乡的演出市场上迅速地活跃起来,而且队伍日益壮大,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产业化的运作趋势,给新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启迪和思考。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浙江民间职业剧团已经萌发出产业化的苗头,进入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时期。

浙江各级政府及文化行政部门也采取了多种办法与举措来扶持农村民营职业剧团:首先是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如浙江越剧之乡嵊州市明确提出了“民间职业剧团以事业来发展,以产业来开发”的战略,加强扶持、宣传引导、管理培训,出台了文件,如免收相关费用、统一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可以评定专业职称和参加艺术调演等,极大地鼓舞了民营剧团和演员的士气,涌现出120多个民营剧团,在民间职业剧团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走在了全国前列。其次,在评奖评职称上一视同仁。温岭市积极鼓励民营剧团参与政府举办的各类文化赛事,并在资金上给予资助。温岭越剧二团因此多次获得全国“映山红”戏剧节金奖;杭州市黄龙越剧团在上世纪80年代就享受了与国有院团相一致的评职称制度,该团孟科娟、王杭娟两位演员还分别获得了全国梅花奖,成为民营剧团中全国少有的“双梅团”;嵊州市也是最早让民营剧团享受评职称制度的地区之一,2001年至2003年间有60人获得中级艺术职称。第三是为民营剧团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浙江省许多乡镇、村(社区)因地制宜出资修缮了一批古戏台,新建了一批戏台,组建了一大批文化活动阵地及“戏迷角”。各地有关部门还针对民营剧团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创办艺校、在中小学中开设艺术培训课、在乡镇文化站开办短期速成演员培训班、民营剧团开办自费培训班和越剧艺校举办民营剧团表演人员培训班等,为民营剧团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此外,浙江还鼓励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向民营剧团流动。

正是采取了同等对待的原则,打破了国有剧团与民间职业剧团在人事制度上的壁垒,使得国有剧团演员能够采用“柔性流动”的方式,在自愿和没有演出任务的情况下,通过签约参加民营剧团的演出。在浙江的民间职业剧团中,不乏国有专业剧团著名演员的身影。缙云县在浙江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光是民间职业婺剧团就有20多个,在近千人的演艺人员中,有不少是专业院团的演职人员。在各级政府的精心扶持下,浙江的民营剧团如雨后春笋,蓬勃成长。(骆蔓)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