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一届越剧艺术周时,演出剧目由梅花奖演员领衔主演,目的是想开拓市场,让北京的观众深入了解越剧。这次旨在推中青年演员,一直作为配角的他们,现在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度了。越剧的发展还是要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传承很关键。 ”谈起刚刚结束的国家大剧院第二届越剧艺术周,国家一级导演、杭州越剧院原艺术总监展敏说。
在本届越剧艺术周上,上海越剧院、浙江越剧团、杭州越剧院、福建芳华越剧团携各自代表剧目《红楼梦》 《游子吟》 《一缕麻》 《玉蜻蜓》等与观众见面,除王滨梅、徐铭、谢群英、王君安、李敏等梅花奖越剧名家让观众大饱耳福外,更多越剧新秀的出现得到了业界专家的广泛赞誉,而越剧年轻人才培养的话题也引起关注。
演员:不是漂亮能唱就行
由上海越剧院创排的越剧《红楼梦》 1958年在上海共舞台首演, 60年来这部由众多艺术名家参与创作,徐玉兰、王文娟等越剧表演艺术家担任主演的经典剧目,俘获了一代又一代越剧迷的心。在本届越剧艺术周上, 7位饰演“宝黛”的演员中,就有4位是2017年刚从院校毕业的青年演员。刚刚获得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的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王婉娜,在《红楼梦》中饰演贾宝玉,她将自己的迅速成长和好成绩的取得归功于院团的培养。
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介绍, 2007年上海越剧院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定向培养越剧表演专业学生,学制十年, 2017年第一批十年制本科班学生毕业,王婉娜就是其中一员。“学校和院团专门针对我们班制定课程,传统戏课之余,还有角色创造、艺术鉴赏等课程,学期末还会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汇报演出。 ”王婉娜觉得,十年制的培养模式让自己更了解越剧,对这一地方戏曲剧种有了更多的思考。
十年制教学,让学生们有了较深的越剧情感和比较完备的越剧基本知识储备,但是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梁弘钧也表示有一些担忧。“演员和学生还是有很大差别,学生被动性比较强,而演员应该主动一些,他们还在转换角色的过程中,我们也尽量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 ”梁弘钧告诉记者,毕业进入院团后,还要在基本功方面给这些年轻演员补课,包括剧本储备,学校教学进度比较慢,而院团演出时需要剧目比较多。
不同于过去的戏曲演员从小就跟随在师父身边耳濡目染,现在很多院团的年轻人才多来源于戏校或大专院校的戏曲专业。对十年制培养出来的人才尚且担心,更何况其他培养模式的年轻人。“现在很多学校忽略基本功,认为漂亮能唱就行了。 ”在展敏看来,越剧的确是亮丽的、漂亮的,但是戏曲讲究四功五法,如果脱离了这些,就谈不上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本质。“很多学生招进来后,要在院里回炉,老演员传帮带,外请昆曲、京剧、川剧等剧种的老师来辅导,以戏带功,把功夫挖掘出来,使其快速成长。 ”展敏介绍,杭州越剧院的送戏进社区活
动,就主要让青年演员来担当,“让他们去台上‘滚’ ,‘滚’得时间越久,对舞台就越熟悉,基本功也随之得到强化” 。
流派:适应时代顺势开拓
流派传承是戏曲重要的传承方式,青年演员传承好流派的剧目、唱念做打等,对于自身塑造艺术形象,乃至对于越剧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越剧名家王君安觉得,越剧流派传承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很多人教尹派,不像尹桂芳的味道,有的像唱歌一样,已经偏了,不懂的人以为这就是尹派。懂的人一听就听得出,我老师尹桂芳唱腔很质朴、很亲切,现在有人说只有嗓子哑的人才唱尹派,完全不对,尹派是柔中带刚的。 ”王君安认为,青年演员还是要把经典剧目先传承好,是打基本功的戏,这样才不至于在唱腔上走歪路。
“鼓励年纪轻轻就创新是不行的。 ”中国评协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认为,越剧青年演员沿着流派走,传承好经典剧目是成功方向,成熟后再追求个性、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记者了解到,杭州越剧院在给青年演员重排《红楼梦》时,就保留了全部经典流派唱腔。“ 《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剧目还是以继承为主,唱腔要原汁原味,可以在舞台样式上花点心思,在服装设计上,更好地呈现大观园金钗们的飘逸、雅致、富贵,音乐的旋律上,适当融入现代元素,以尽可能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要。 ”展敏认为,为青年演员重排经典,要的是听觉上的怀旧、视觉上的冲击。
近年来,为跟上时代步伐、贴近现代观众审美,表达当代人的所思所想,越剧也做出很多创新尝试。对此,梁弘钧表示,创新是时代所需,越剧的不保守、不墨守成规也使其成为观众保有量较大的剧种。但是梁弘钧同时认为,创新步子不能太大,要递进式地发展。对于小剧场、工作坊的先锋实验探索,尝试到的有益的东西会留在大戏创作中,变成体系化的东西保留下来。
“剧种有剧种的特性,要在传统上顺势开拓而不是逆势,逆势而为违背戏曲规律。 ”展敏说。
机制:演员应成为主创之一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越剧十姐妹” , 《梁山伯与祝英台》 《祥林嫂》 《西厢记》 《红楼梦》等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作品;上世纪80年代的浙江“小百花”现象, 《五女拜寿》 《汉宫怨》 《陆游与唐琬》等历史题材剧, 《巧凤》 《金凤与银燕》 《早春二月》等现代题材戏……相较于这些成就,傅谨遗憾地表示,现在虽然也不乏越剧名家,但是没有了以前的规模,尤其优秀的越剧青年演员零零落落没有形成一个代际的更换。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傅谨看来是新的创作模式很难让演员有发挥的空间。“现在一些作品做出来不是演员的作品。是编剧的作品、导演的作品还是演员的作品?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傅谨表示,当年,演员都是跟自己的琴师一起来编腔,长期磨合出一部经得起时代和观众检验的优秀作品,现在一些演员已经不具备这方面的创作能力了。傅谨呼吁,剧团的创作要以演出为中心,而不是为创作而创作。编剧、导演、灯光、舞美是主创,演员更应该是主创。新时代创作中要塑造以演员为主创的观念,在实践中落实以演员为主的制度,让演员参与到创作中,给他们发展空间,这对于青年演员的未来发展还是很有帮助的。
成立青年团,排演折子戏、大戏,为青年演员举办个人专场,“锦瑟年华上越新生代演出季”“文化进礼堂进社区惠民演出” ……一系列的活动和举措正在为青年演员的成长成熟提供更多样化的舞台,也让青年演员们深感生逢其时。“不累,年轻人就是要不停地奋斗,剧团给我机会我非常感恩。 ”王婉娜说。“传承好前辈们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精神,我们这一代不可以忘记。 ”福建芳华越剧团青年演员徐伟钗表示。(记者 吴华)
(摘自 《中国艺术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