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琪作客“钟山文艺讲坛”讲述越剧情怀

陶琪。本报通讯员胡潇摄

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联发起主办,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广电集团协办,凤凰网江苏承办的系列讲座“钟山文艺讲坛”,昨天下午迎来了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陶琪,分享自己和越剧的故事。她的越剧情怀,和她的唱腔一样动人。

从艺近40年,陶琪获的大奖多得数不过来,回忆起越剧生涯的第一个奖项,她至今记忆犹新。

陶琪出生在苏州,从小喜欢唱歌跳舞,1977年考入南京市越剧团。3年学员生涯,她勤奋努力刻苦学艺,毕业汇报演出,排的是市越剧团的看家戏《莫愁女》。“非常有幸我被选上了女一号,演莫愁,那时候我18岁,排练的时候老师是手把手教的。”陶琪说。这部戏让她获得了越剧生涯的第一个奖项——1980年南京市戏曲汇演一等奖。

陶琪唱的是袁派,拜师袁派创始人袁雪芬。袁雪芬从不否定哪段唱腔,也不苛求学生要完全按照她的唱法去唱,只说:“符合人物的就是最好的。”她对陶琪说:“不要一味模仿,而要根据自身嗓音条件,根据所演人物特点和情感设计唱腔,以情带声才能感动观众。如果仅仅模仿,只有声音没有情感是空洞的。”这番话成为陶琪的指南针。

“演戏,拼到最后其实拼的是学识修养。”陶琪说,袁雪芬曾教导她,唱越剧不能光学越剧,要善于用戏外的功夫充实越剧。她苦练琴棋书画等多种艺术门类,给越剧表演增添了别样风采。比如,为了更好地表达李清照“左琴右书”的真实情境,她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正春为师,刻苦练习古琴。

就这样,陶琪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唱腔委婉深情,表演细腻传神,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大奖和荣誉纷至沓来的同时,陶琪更多地是感受到一种责任:要把越剧艺术、流派唱腔一代代传承下去。

2016年12月,袁派花旦陶琪和尹派小生王君安联合成立的“安琪工作室”落户南京,并现场收徒,为更好地培养青年越剧人才提供了平台。

“我和君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份报恩的情,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一个阵地,来传承流派的艺术,来为南京文化的传播推广作出我们的努力和贡献。”陶琪深情地说。

今年恰逢孔尚任逝世三百周年,由“安琪工作室”创排的新戏《桃花扇》正在积极筹备推进中。“这是一部向经典致敬,适合越剧演绎,反映南京历史文化的剧目,我们力求打造得好听、好看、能流传。”陶琪说。

得益于陶琪的帮助,不少票友登上了舞台,许多青年学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认识,在心中种下了“中华传统美学”的种子。“每次下基层,走到戏迷和喜欢艺术的百姓中间,我就能感觉到他们的这种渴望和参与的热情。他们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好了,精神需求更高,对自己的要求也高了,希望能有名家指导。所以我们就给他们志愿服务、给他们培训和指导。”陶琪说。在她的辅导下,许多人登上了戏曲表演舞台,一些业余团队的演员在全国的票友比赛中都得了奖。

对陶琪来说,文化惠民不仅是为基层百姓服务,自己的收获也很多。“演员在舞台上塑造人物,观众认可了你。你现在再回到观众中,跟他们有所交流,去了解他们想要看什么、渴望的是什么、他们希望演员在舞台上呈现的是什么?这样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高。”陶琪说,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人民中去’不是一句空话。”

本报记者 邢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