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若惊鸿,正要发表文章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正巧碰到你的帖子。你过于贬低我国戏曲,抬高外国戏剧,应当看到:其实这不仅仅是中西两种戏剧的特点,也更是中西两国人民的性格特点。反映了中国人善良、善感的民族特性。
中国人是感性的,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反映在文学、绘画和艺术上,中国的诗歌中的意境实际上是作者感性的体验,是作者感觉中的世界,而不是真实的世界,《红楼梦》中教香菱学诗一回中曹雪芹就讲到了这点,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理性,迷恋无感觉干扰的真实的世界,所以,油画、话剧、电影等都倾向于模拟真实的世界,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中国诗歌、国画以及戏曲乃至中医的基本特点。
因此,观赏中国戏曲,更多的是一种感情上的经历,一般难以看到理性的分析。观众随着戏曲情节忽而喜欢,忽而悲哀,在大喜大悲之后,体验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的滋味,沉浸在对人生的回味中。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善良的民族,富于同情心、多愁善感的民族,总希望好人好报,不忍心看到最终好人蒙冤的情景。更重要的是好人好报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一种人生信念,当观众在观赏戏曲,审视自己人生的时候,突然发现人生的终点是一场悲剧,是好人永远得不到申冤的黑暗的无希望的人生,这不仅给观众的生活信仰上予以打击,也是善良的中国人所不能接受的。以电视剧《渴望》为例,这部很普通、朴实的电视剧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剧种的慧芳,换一个朝代可以是秦湘连、李三娘、琵琶记里的封建礼教中所称赞的典范,如果把该剧本的结尾改成慧芳在悲惨中死去,不仅是观众不能答应,就是该剧的作者也可能不忍心。因为作者也是人,不是机器,作者在写剧本的同时也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慨。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和无奈的,作者在这种无奈中,给悲剧调和上一些幻想、喜悦的结尾,冲淡这种悲剧色彩,使人们的生活信仰不致于崩溃。可以说,越剧梁祝的结尾是很成功的,反映了一种人类对爱情的希望、祝福和追求。著名电影艺 当然,中国的这种大团圆的结局也有缺陷,如陷入庸俗化等,但正如西方的戏剧过于倾向于思索,没有人性化的缺陷一样,因此应当在充分肯定我国传统的同时做一些有益的探索,而不是全盘西化,照搬西方的悲剧。
最后,题外话,我在十五、六岁的时候,也与你的观点一样,对传统的大团圆的结局深恶痛绝。但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现在看来,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
中国昆曲论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