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 验
过年看社戏,是村子里最重要的活动;从农村到农村,民营剧团赶场忙冬日的绍兴鲁镇,原野疏林横斜,小河水波潋滟。农家门前挂满了过年的酱鸭腊鱼,贴着红红的对联。站在古老的石桥上,看着青砖白墙的古镇,恍若回到鲁迅笔下《社戏》里的那个小镇。春节的浙江农村,处处是戏。眼前那张隔水的大戏台,正是鲁镇新年演戏的地方。柯岩风景区策划部经理张洪波介绍,初一到初七,这里将按传统风俗,叫戏班子连演7天戏。越剧、绍剧、莲花落、莺歌班都有,包括《二堂放子》、《蝴蝶梦》、《十八相送》、《祥林嫂》、《惜别离》等农民喜爱的剧目。原来在祭祀、庙会等社日上演的绍兴“社戏”,经历千年发展,成为包括乱弹、越剧、莲花落等戏剧的总称,最常见、最受欢迎的是越剧。至今绍兴农村还保留叫戏的习俗,过年过节、办喜事、老人庆寿,都会请戏班子来演出。村子里过年看戏,是最重要的活动。“一年难得一次,戏班子来,全村能热闹好久。虽然有电视,但还是比不上看演员唱啊。”新昌沙溪镇蔡岙村村民周新桥说。农村有这样的文化需求,但那些需要坐几小时车才能到的偏远乡村,谁去演?现在,民营剧团的演出已经成为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剧之乡嵊州的民营剧团群艺越剧团从大年初一起,要去温州农村演出8天。团长石国荣介绍,整个正月的演出计划都已经排满,去的都是浙江各地农村。虽然受经济危机影响,大家手头都紧了起来,但剧团春节演出的费用还是叫到了每天2万多元,并且演出还是供不应求。改革开放30年,浙江农村迅速富裕起来,文化设施越来越完备。记者在嵊州看到,基本上村里都有了文化场所,大的村有广场、会堂,小的村也有活动室、小广场。石国荣说:“10年前下去,演员要自己搭台,住在村民家里;现在去,很多农村连戏台都有了,晚上住会堂里,方便多了。”文化硬件投入增加的同时,农民对艺术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高。群艺越剧团的发展,正和浙江农村文化的发展相映照。1988年,拉了一个草台班子,演没有剧本、台词唱段随意发挥的“露头戏”;2001年开始,剧团开始大量招收浙江、江苏、福建国营越剧团精减下来的专业演员。民营剧团演出非常辛苦,经常是一夜赶路,没有休息好就要上台。“但演员还是愿意。不仅为生计,而且演出能得到群众欢迎,再苦也值了。”去年,他们共演了600多场。现在,仅嵊州市就有120个民营剧团、4500名从业人员。这支庞大的演出队伍,主要活跃在长三角各地农村,成为农村文化市场的一支生力军。感 言优秀文化送下乡,仍需社会各界大力扶持在看到春节农村处处是戏的背后,记者也关注到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农村文化的发展有待得到政府进一步扶持,比如民营剧团作为农村文化生力军,缺本子、缺经费、缺人才;农民盼文化下乡的需求还不能满足,因为经济困难,已经有一些农村被迫取消了定戏的计划。还记得鲁迅笔下的那个美丽的场景吗?“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乍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这是他记忆中“最好的戏”。今天,我们是否能给农村的孩子一份美丽的文化记忆?千年社戏顽强地保留了下来,值得我们努力的,还有很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