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坐在回程的火车上,用手机写的,想到到哪里说到哪里。杂乱了点,将就看吧。
记不得啥时候听团说剧目最终确定要排《女驸马》了,只记得有次演出来上海的时候提到,找了很多剧种的经典剧目,皆因需小生花旦搭档,抑或是剧中人物太多,都不是特别适合现在的芳华团。语到终了,阿团神秘的说,你别告诉别人,我心中已经有了钟意的剧目。我忙问“是哪出”。她答曰“《女驸马》”。我不禁莞尔,仔细琢磨一下这出戏,我觉得十分适合她。黄梅戏经典剧目,剧本本身就不会太差,也就不存在“剧本太雷”的问题,只需根据剧种特色略加调整即可;阿团小生扮相俊逸,尹派绝对秒杀现在的小尹派,女装王派,男装尹派,也算是了却我们这种亲妈粉没有机会看到《孟丽君》的遗憾。
果然,不久就听到她赴合肥谈剧本的消息。这出戏从团里到省里也都非常支持,终于就此敲定了,越剧也有了个《女驸马》。
这年头,其实经典移植的戏其实真的不算少。杭越前几年也移植了昆曲《狮吼记》,反响不错,跪池一折在票友圈内经常搬演。在老一辈艺术家中也有很多移植的先例,以吕师为例,她老人家大多数代表做作都是移植于各个不同剧种,《穆桂英挂帅》、《打金枝》、《桃李梅》、《花中君子》,可谓开辟了移植经典的新高度。私以为,在现在满台创新的越剧舞台上,虽阿团不是吕师,但若然能效仿吕师这般又何尝不可呢?!所以,对于移植经典我是举双手双脚赞成。
但是,移植经典最怕的一个问题,便是“水土不服”,能否让他园之木在越剧的百花园中生根发芽,甚至是枝繁叶茂,作曲无疑是重中之重。索幸当阿团告知本剧作曲是金良,我这颗悬着的心算是放下了一半。金良老师何许人也?钟爱王派的戏迷一定不会陌生,王老经典《春香传》、《追鱼》、《皇帝与村姑》,当然还有亲妈粉们心心念念的《孟丽君》。如此巨匠操刀,何愁唱腔来?听了先行流出的为救李郎和陈情公主的唱段来看,金良老师对于王派的“以情用腔,以腔传情”的运用可谓出神入画。王派唱腔,自然流畅,但韵味浓郁,尤其是在行腔上,运腔通常平缓,但是内涵力量,运用休止和高音与中低音形成对比,加强人物的感情色彩。
以“民女名叫冯素珍”为例。
民女名叫冯素珍,自幼许配李兆廷。爹娘嫌贫爱富贵,诬陷李郎入监禁。民女只为救夫命,千里奔波到京城。实指望求得功名夫有救,又谁知却被召选进宫门。公主生长在深宫,怎知晓民间女子愁苦情?王三姐苦守寒窑十八载;刘翠屏苦度年华十六春;还有前朝英台女,生生死死爱梁生。这都是父母嫌贫爱富贵,女儿不忘恩爱情。我虽然比不得前朝贤淑女,救夫我也不顾生。公主也是闺中女,难道不体恤相怜谅素珍?
误你终身不是我,是当今皇上你父亲。不是君王传旨意,不是丞相做媒人。素珍纵有天大胆,也不敢冒昧进宫门。真情实话对你讲,恳求公主细思忖。误了公主罪该死,念我救夫一片心。公主饶我夫妻命,没齿不忘你的恩。你洒下甘露沾枯叶,贤德芳名天下闻。倘若公主不肯饶,我到金殿请罪行。素珍纵死无怨恨,乞求放出我夫君。只要我夫能有救,我午门伏罪,万死不辞,万死不辞,赴汤蹈火,粉身碎骨,碎骨粉身,粉身碎骨也甘心!
在这段唱腔中,尤其第一段中,整体唱腔节奏较平缓,以叙事陈情为主,但是其中“诬”,通过高音加强推进人物感情,而在“求得功名”和“召选”两处通过快慢的不同处理,将人物无可奈何的情感表露无遗。再如“愁苦”二字,运用了高音加慢节奏的处理,突出了冯素珍内心的一腔冤情和无可奈何。
而王派的甩腔,也是自成一体,委婉曲折,绵绵深情尽在此中。而这段唱腔中“难道不体恤相怜谅素珍”这句中的“珍”字便是最好的体现,演员在表演时,随着甩腔的进行,从左右晃动身体,一直到双手投地恳求,同音韵符号一起,表现了当时冯素珍一丝委屈,一丝无奈,又期望公主谅解自己的复杂情感。
唱段进行至此,又进入了一个新高潮。金良老师又运用了他在《孟丽君》里经常使用的快板,进一步突出了戏剧矛盾,从快板逐渐进入连板,将冯素珍对于李兆廷忠贞不渝爱情,推向高潮,结尾又使用了鲜见于王派的高音,结束了本段唱段的最后一个字“心”,明快的节奏,高亢的音符,使得整个唱腔显得悲怆和激愤,也将全剧推向了最高潮。
不得不再说一遍,《女驸马》改编的成功金良老师居功至伟!
再说说剧本:相比唱腔,剧本再改编难度上就没有那么的高,但也不是毫无难度。黄梅戏的本子,经过这许多年的锤炼,已经相当的成熟和完整。但是方朝晖老师,却为这个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理出了一条线索,那就是“情”,正是对李兆廷忠贞不渝的爱情,才驱使冯素珍女扮男装进京寻兄,才驱使冯素珍为救李郎金榜提名,才驱使冯素珍冒死陈情公主,一浪又一浪的推动起了剧情发展,直到最高潮。而黄梅戏中,对于这一对有情人的爱情铺垫,确有些不足。因此,方朝晖老师着重在前两场中刻画了冯李之情,序幕中便将两人青梅竹马的关系跃然台上,并且赋予他们了一个爱情信物—梅花。“不为繁华易素心”,多美好,既是梅花品格,又含蓄的点出了冯李两人忠贞不渝的爱情。在全剧进行中,这段也作为主旋律不断的回响,可谓是点情之笔。
除了上述的妙笔,对于冯李感情的着重加强,也在第二折中着重体现,辅之金良老师的作曲,行腔委婉流畅,将冯素珍对于李兆廷的眷眷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不得不说,阿团在折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十分入戏动情,唱腔多处都让我直起鸡皮。直到李郎被污下狱,冯面对老父、继母,不避羞惭直言相阻,再到面对施救无力,姻缘无望时候的心急如焚,再到最后从心如死灰到一线生机,这一处处情绪转变,都随着阿团的表演牢牢地将观众带入剧情中,随着冯素珍的悲而悲。
经过这两折的铺垫,本剧的戏核就显得更加合情合理了。
至于后续第四折开始,基本都沿用了黄梅戏本来的剧本,只是根据剧种特色,略作了些调整。
关于服装:有一点,特别想请观剧的诸君注意下,“梅花”这个爱情信物,也不止一次的运用在了服装上面,从剧照可以看出,冯李二人服装上不断的运用梅花纹,从闺中女装,到小生褶子,甚至是剧中大婚服。梅花意向都不断的运用在他们两人身上,既点其品格,也点其情。
关于演员:整体感觉芳华的整体水平确实有所提高,整出戏给人的感觉整体阵容还是很整齐的。每一位都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完满的完成了各自的演出任务和人物塑造。先说说,华华真是很好的完成了一个酱油男主的所有功课,重头戏仅仅在第二场,情绪还是到位的,但是唱腔还是略弱了些。后来看宣传册,华华现在主攻范派,《女驸马》中也是以范派应工,既如此,还是希望能够在流派韵味上再多下下功夫。翠翠饰演公主也算是众望所归(三太跟大娘、小谢跟荷香,这是终于在一起的节奏么?),表演比原来稳了不少,有了皇家公主的派头,但是个别地方是不是怒的过头了?瞬间又一种打金枝的错觉;而唱方面还是希望能再收收,尤其是类似“五更已过天将明,空负锦帐龙凤衾”这些有些暗自嗟叹的时候,收一些反而更能体现出局中人略感幽怨的感情。
最后,重点表扬一下两位同学。第一位:沈敏老爹。真是太出彩了,人物把握很精准,把一个“糊涂透顶”又“自作聪明”,溜须拍马,刻意逢迎的老臣相刻画的淋漓尽致,用浑身是戏形容都不足为过。只要刘文举刘大人在场,永远都是最抓人的那一个。真想问问沈老爹,你怎么就这么多戏啊?
第二位便是我们的阿团同学了。阿团自述,如此短时间内完成一部大戏,自己也是很有压力的。确实,不光是时间短,这出戏对演员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表演自不用提了,冯素珍作为整出戏的核心,其他人物的情感发生均围绕在冯周围,因此这个人物的情感表达在剧中显得格外关键。不过对于人物塑造,我到一直不担心,阿团一直都是很有人物感的演员,因此,此处单说下“跨界反串”好了。冯素珍女扮男装,对于演员提出生旦两门抱的要求,身段和唱腔均要求无缝对接。身段上,常常在内心独白是用女性化的身段表达人物,而一旦对面对手演员,就需要秒换到小生儒雅潇洒的身段(巾生时,有时甚至是官生的威严和轩昂之气)。总体来说,阿团完成的还是不错的,有个别时候不经意的花旦了一点点,比如洞房陈情公主之前还是略女气了一点。唱腔上,我真是不得不拜服一句“金嗓子”,尹王两个流派虽基本同属中音区,但是小生花旦的发生位置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很多演员在生旦流派转换的时候,总会过多的露出雌音。第三场还未上场时的一句尹派,便以满堂彩了;第四场开始尹王转换开始增多,直到第六场后面才露了一点花旦嗓,但是又很快的在行腔过程中调整了回去。想来也是跟这剧中一直都在唱,嗓子疲劳也有关系。
从六月《女驸马》主创班子正式组建,这本戏的排练时间不可谓不紧张,但是正是因为有着上述这些主创人员们的辛勤努力,才最终在舞台上呈现出了这样一台精彩纷呈的演出。虽然也有些不足,但是瑕不掩瑜,在后续的巡演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吸收各方意见,调整消化,继续打磨。希望最终,越剧《女驸马》能够成为阿团的一部代表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