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行当是在剧种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表演题材的不断扩大,人物形象的逐渐丰富多彩,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最初,越剧只有“二小”、“三小”。“二小”既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同台。“三小”就是小丑、小旦、小生三者同台。到试演古装大戏时,因剧中人物的增加,主要角色由小生、小旦、小丑、老生四种行当来承担,犹如四条台柱,因而有“四柱头”之称。同时,由于人手少,主要角色还要饰戏中的配角,老生兼饰大面(即净),小旦兼饰老旦、彩旦等,所谓生、旦、净、末、丑各种行当已初步形成。
在越剧进入上海以后,随着剧目内容的丰富,演员阵容扩大,行当也渐趋完善。除“四柱头”外,又增加了大面、老旦等行当。到女子越剧兴起及越剧改革以后,越剧的表演题材及风格基本定型,才最终形成了以小生、小旦为主的“四柱头”多行当格局。主要有小生、小旦、小丑、老生和大面、老旦。
由于越剧的表演程式并不十分严格,特别是越剧改革以后,运用了现实主义表演手法,比较强调塑造人物形象,因而往往突破行当的限制,各种行当的表演手法可以兼收并蓄。这也正是越剧自身的一大特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