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
三十年代初期,有一天,嵊县乡间的一座草台上正在演出小歌班《王千金祭夫》。演到祭夫一场,饰林招得一角的演员突然发病,但他依然上场,一跪就是半个多小时,强打精神,情态自如,不料他开口唱时,却哇的一声呕吐起来。吐完后他接着再唱。班主和观众见了,十分感动,纷纷要他下台休息,他却坚持着把戏演完。
这位在演出上一丝不苟的演员,就是著名的男班小生张云标。
张云标,嵊县廿八都村(今属升高乡)人,生于1895年,儿时曾读过三年书,十二岁丧父辍学,家兄弃母抛弟另立门户,依靠母亲纺花和他替人放牛度日,生活艰辛。1913年,张云标拜“落地唱书”师祖相来炳为师,为他端茶送饭,习唱书做戏。1915年起,张云标参加了小歌班演出,曾辗转演出于嵊县、诸暨、东阳、金华、兰溪等地。
张云标为越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的创造精神是值得称道的。1917年,小歌班第一次进上海演出失败后,张云标与卫梅朵、马阿顺、娄天红、费彩棠等再次闯上海滩,演出于十六铺九亩地新镜花园戏院。就在那个期间,他们首次与绍兴大班名角林芳锦、汪筱奎等同台演出,开了越剧、绍剧联合演出之先河。
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值得称颂的事。其时,后台老板仅将收入的一半分给演职员,艺人生活苦不堪言。张云标与卫梅朵等在友人的启发下,联合艺友兄弟,脱离了老板,成立了由张云标负责班内业务、卫梅朵负责外部联络工作的、由演员自己作主的戏班,人称“兄弟班”。这是男班在上海演出时期中最有独立性的一个班。
男班在上海演出再次失利,张云标心有不甘,并立志为小歌班在上海占有一席之地而出力。1919年,他再次与马潮水、王永春、白玉梅、马阿顺、童正初等组班,进入上海。这次组班有强大的演出阵容,又经过充分的准备。在民兴茶园首演《碧玉簪》,张云标饰王玉林,获得成功。这为小歌班在上海站稳脚跟起了很大作用。
张云标成为男班艺人中演技精湛的名角,是同他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探索分不开的。在表演上,他牢牢掌握戏曲的特点。能够自然地运用外在形体动作来体现人物的内在思想。他善于把“七情”露于脸面,通过眼神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毫无娇揉造作、故弄玄虚之感。同行及后辈赞其脸面上肌肉一块块都会动,圆滚滚的大眼睛似会说话。由于他善于运用脸眼的表演来反映人物心灵,建国初浙江省文化部门曾专门拍摄了《张云标脸部表演艺技相片集》,作为资料珍藏。他还善于体会角色的内在感情,并且用创造性的形体动作加以体现。《楼台地》中的梁山伯是他的拿手杰作之一。他对梁山伯得知祝英台已许配马家一刹那的表演是:速退数步,手中折扇随水袖向头顶往后甩去,跌坐于椅。紧接着,头略向后倾,复又向前,将头上的帽子以后仰前俯之惯性扼至额头而又不遮眼眉,然后双手垂直,两眼发瞪,惊呆如木,泪水盈眶。这一整套表演均在一瞬间完成,形象地刻划了梁山伯失去心爱之人那种惊骇悲愤齐集于一的心情。这套表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和仿效。
张云标的表演艺术还表现在他对传统剧目的丰富、加工和提高上。如《梁祝》中的“十八相送”,原先演出时有不少与情理不合的东西,如西瓜、野草花的比喻。张云标从钱塘到会稽的典型环境出发,删去了这些不贴切的比喻,增加了狗、鹅、猫等家禽的比喻。为了充分渲染人物当时的心情,张云标又把原先梁、祝两人在对唱时各唱两句,增加到各唱四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年张云标所改动的一些内容,有的一直被后人所遵用,并保留至今。
张云标一生从艺五十余年,舞台演出二十多载,塑造了一百多个人物形象。其中最有影响的有:方卿(《珍珠塔》)、韩文才(《仁义缘》)、张君安(《杀错》)、梁山伯(《梁祝》)、王玉林(《碧玉簪》)、何文秀(《何文秀》)等。
张云标对越剧发展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为越剧的传播作出了可贵的探索。这就是1936年率领男班首闯武汉。
那时,绍兴文戏已在江浙初展局面,但是能否被外省人所接受,男班艺人们心中无底。已经成为名角的张云标志在闯天下,为扩大演出范围,决心到华中重镇武汉去冒险试演。这一年,以他为首,与小生高兴荣(他的徒弟),小旦吴素琴、陶素莲,老生丁小芳,小丑张瑞丰等三十余人组成戏班。临行张云标表示,就是卖被铺回家也值得。到了武汉后,演出于大中华戏院,首场演出《梁祝》,由张云标饰梁山伯、吴素琴饰祝英台、丁小芳饰祝公远。开锣之后,观众被剧中生动曲折的情节、演员细腻真挚的表演,以及新鲜奇特的唱腔所吸引,反响十分强烈。之后,场场爆满。他们又陆续上演了《珍珠塔》、《毛龙作吊》、《何文秀》等拿手戏,使武汉三镇的观众首次接触这个浙东的民间戏曲便为之倾倒。班子原定演出三个月,由于戏院老板一再挽留,演出合同一改再改,结果演了六个月。这是越剧历史上第一个闯进武汉的戏班。
张云标还在演出实践中带出了一批新演员。早在三十年代初,他就开始办科班自任教师。1938年女班普及后,张云标退出舞台致力于传艺,先后在嵊县、三门县举办了“群芳”、“惠芳”、“镜花”、“瑞兰”、“荣华”等九副女子科班。在传艺中,张云标善于总结男班艺人的演出经验进行创造,他特别注意细腻地刻划人物形象。例如他教荣华舞台时,大胆吸收了京剧的精华,经过创造,教出了别具一格的《坐楼杀惜》。张云标排演时,以“三刺”、“三踢”、“三拉”贯穿全剧。“三刺”:阎惜姣坐于床沿,用头上的发针向睡梦中的宋江刺去为一刺;立于床前再刺为二刺;离床后再以“雀步”趋前刺去为三刺。“三踢”:宋江惊醒,见阎刺来便踢了第一脚;宋江写好休书,阎夺休书时宋踢第二脚;阎得休书后回进内室,宋拉她出来踢第三脚。“三拉”:宋江“三写休书”,阎拿休书进内室,宋江三次拉她出来。这一连串的“三刺”、“三踢”、“三写”、“三拉”,层次分明,步步逼紧,把冲突推向高潮,演出颇具特色。
张云标从事艺术教育近十年,培养了高兴荣、陈金莲、王湘芝、金宝花、张桂卿、沈雅琴、张文艳、马爱仙、张锡萍、施百凤等众多的男女演员,被誉为“花衫鼻祖”的施银花也曾受他教诲。
解放前夕,张云标任嵊县月明剧团导演。
建国后,张云标于1951年参加绍兴鲁迅越剧团,1953年去黄岩县越剧团任导演,1965年退休。1954年张云标被选为浙江省文联委员,1959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还先后被选为嵊县升高乡、黄岩镇人民代表。张云标花甲之年,仍然精神焕发,他记录整理了传统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庵堂认母》、《杀错》、《咬舌记》、《唐八妹救兄》、《孔雀河》、《貂婵吕布》、《赖婚记》等,有的被剧团作为上演剧目,有的经加工后成为佳作。他整理的《卖夏布》一剧,还在浙江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荣获剧本三等奖。此外,他在受聘浙江省文艺干部学校讲课期间,还整理了《越剧韵书》。
张云标生前曾说:“想不到旧社会的戏子,老来享共产党的福。领导这么关怀,同志们这么照顾,这是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