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6月8日,粤剧中国保护中心与星海音乐学院签订了《专业音乐院校粤剧课程战略合作协议》,资源共享,寻求粤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多种可能性。2018年底,星海音乐学院更是获批成为首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粤剧)基地”。2019年正值粤剧申遗成功十周年,为深入实践“粤剧进校园”,同时宣传和普及粤剧专业知识,粤剧中国保护中心与星海音乐学院合作,开设了《粤剧十五讲》公共选修课课程,欢迎对粤剧有兴趣的朋友届时到课旁听,让我们一起来走近粤剧,加入传承粤剧艺术、传播岭南文化的队伍中来吧!
主讲人的话:
哪怕多一个人吟唱……
刚工作的时候,我在当记者还是当老师之间选择。年轻的我更喜欢做新闻,于是进了报社,但是心里暗暗想,等我年纪大些,还要回学校当老师。没想到这个“年纪大些”,也就是一转眼的事。
大概六七年前,我迷上了广府南音说唱,听着听着,还出了本书。《粤韵清音——广府说唱文学》出版后,学而优书店请我去做一个南音讲座,分享这种梦呓般的艺术,讲讲客途为何总有秋恨,月下怀人又如何叹五更。开始我有点推辞,因为我喜欢写,但不善于讲。但是我想让更多人听到南音,而且我知道,这种勾魂摄魄的东西,听到就逃不掉。白纸黑字,不管如何妙笔生花,也难以描述这种声色艺术所营造的情境。痴心怕老、多情不寿、花开易落、青春难留,就连华丽都是苍凉的。倘若没有视线的耽溺,没有听觉的摩擦,是无法体会真切的。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还是来听曲吧。
学而优书店在中大西门,讲座当天,来了不少大学生,听得很沉醉。当晚我还带了个黑檀小香炉,熏了小盘香,就是“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的那种,把来听南音的人熏得迷迷糊糊、肝肠寸断。为了进一步荼毒他们,我还教年轻人怎样用南音的曲词来写情书、选什么南音可以在宿舍催眠舍友……这些被我毒害的年轻人后来除了成功修炼出一脸高级的颓废,还做了不少高级的研究。有人在南音中琢磨粤曲唱腔,有人在南音中找到文献和民俗的价值,常常让我有挖坑给人跳的快感。
后来我还到过好些大学、博物馆、图书馆去讲南音,总有不少年轻人来听。讲《客途秋恨》,我一般不会直接播放白驹荣吓着年轻人,而是先放张国荣的版本,听得女学生们眼泛泪光,就开始洋洋洒洒讲南音的千古风流、爱恨情仇,一招致命。可是过了两三年,我有一个惊人发现,我再到大学里讲张国荣时,学生们的眼神突然不再凄美迷离了。我掐指一算,恍然大悟。原来张国荣对于他们来说,都已经太老了。在年龄这件事情上,我高估了他们,低估了自己。他们这么年轻,而且不断有人更年轻,不认识张国荣有什么奇怪啊!这位吟唱古人情歌的歌者,已作古人久矣。
这让我有一点点着急。虽然我一向认为,文化艺术是一个生命体,尊重衰老、尊重死亡,也是尊重生命的一部分。但我也侥幸地想,在古老艺术垂危的过程中,哪怕多一个人知道,多一个人吟唱,也是好的。
这种心态,后来延伸为我从事粤剧研究的工作理念。我依然尽力在不同的人群和场合中分享南音、推广粤剧。
把一个知识告诉别人,其实要经过三座大山。
第一座山是我把复杂的知识搞懂。
第二座山是我能用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知识讲清楚。
第三座山是你听懂了我的话。
爬这三座山都不容易,但只要坚持,总会有人站在小山坡上和我招手相呼,久而久之,便一山更有一山高,苍翠绵延。
所以这个学期在星海音乐学院开设《粤剧十五讲》选修课,是我很高兴的事情。去年6月8日,粤剧中国保护中心与星海音乐学院签订了《专业音乐院校粤剧课程战略合作协议》,资源共享,寻求粤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多种可能性。去年年底,星海音乐学院获批成为首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粤剧)基地”。学院开设粤剧课程,不仅是实践官方的“战略协议”,更是粤剧研究者、保护者履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承诺。
这十五讲,大致会讲什么呢?
教学目的:
粤剧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这个概念出发,当今粤剧艺术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活态传承。回顾粤剧广义上的五百多年历史,是曲折迂回、停滞与发展交替前行的。粤剧像所有的艺术生命体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稚嫩、生长、成熟、衰老。粤剧一直在衰荣交迭中坚韧地生存,极盛之时有困境,式微之后又现转机,发展成今天的岭南文化瑰宝,贯传统与现代之气脉,集南北戏曲之大成。
以史为镜知兴替,梳理粤剧历史、探讨粤剧发展方向,是粤剧工作者、戏曲研究者的一门功课。
赖伯疆、黄镜明著有《粤剧史》,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李门作序时写到:“我们都知道,扶植一个剧种,使它兴旺发达,要致力的地方很多。显然,摸透它的底细,使它扬优补缺,作出相应的革新和发展规划,是其中要着之一。我觉得,《粤剧史》在这方面是有作用的。” 这是研究历史对于扶持粤剧的作用,而今天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超越这一层意义,甚至与之“相反”的一种视觉,就是研究粤剧对于了解中国戏曲史甚至端详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作用。
政治文化的更迭对戏剧戏曲产生巨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大特征。有些剧种改变了剧目、语言、行当、程式,有些甚至连表演的主体及审美核心也发生了改变,而一切的“变”,正是戏曲“不变”的常态。在从不停歇的变动中,广东戏剧以独特的保守性和独立性,保存了不同时期全国各剧种入粤后的基本形态,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博览馆。粤剧本身则保留了大量外来剧种与岭南本土文化艺术相融合的痕迹,留住了一些外来文化的吉光片羽,而这些文化的碎屑在其原生地,往往已被浩瀚奔流的历史所抛弃。
更为特殊的是,粤剧又因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位置,以新中国戏改为分水岭,形成“省”、“港”两种不同方向的粤剧发展之路。这边厢体现意识形态对艺术的影响、行政主导力量对文艺集大成的提升。那边厢体现传统戏曲在内容、艺术、市场、演剧模式上的原生态——这也是粤剧在“非遗”时代重新被重视的领域。因政治文化的分野而形成同一剧种在表演剧目、审美趣味、意识形态、传承方式上的分化,是粤剧独有的,是独特的历史阶段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产生的。这种分化,又互相保存、补充,丰富了粤剧艺术的形式、面貌与内涵。这种同一剧种在表演形式与思想形态上的两地分化与互补,不仅是文化的生长,更是历史的见证。到了今天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背景之下,“省”、“港”在文化艺术上的优势互补就显得更为重要,更值得关注与研究。
教学内容:
《粤剧十五讲》的主要内容,涉及粤剧艺术概论研究与粤剧史分期研究。
粤地苍郁,江河纵横。粤人聪敏,四海皆通。粤剧灵活,雅俗共赏。泱泱华夏,广袤城乡,每个剧种都有因深厚的文化积累、绚丽的风土人情而形成的本体艺术特征。粤剧艺术同样也凝聚了粤地粤人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的特色,而形成既与厚重的中国传统戏曲息息相关,又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地方戏。因地理的特殊与历史的分野,粤剧又在表演的多样性、剧目的丰富性、唱腔的独特性、音乐的灵活性、思想的通俗性等方面具备了鲜明的特点。保存个性、发挥长处,是地方戏发展的必由之路。
《粤剧十五讲》立足于粤剧的“非遗”时代,以回顾与展望的眼光相结合,梳理出较为清晰的粤剧史分期方法,详述粤剧“奠基期”“成熟期”“分化期”“衰落期”“非遗时代”的发展脉络,方便对粤剧史研究有兴趣的学生掌握基础并深入思考。本课程将以粤剧史分期为骨骼,粤剧经典艺术为血肉,展现丰满的粤剧文化魅力。课题包括《粤剧的生老病死》《 “省港”分化,粤剧独特的财富》《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乡村》《粤剧的革命传统与抗战精神》《虔诚的信仰,神秘的传说》《粤剧风流人物与经典作品》《粤剧与粤乐》《粤剧的四次绝处逢生》《 “非遗视野”的粤剧发展之路》等,视教学进度进行微调。
授课形式为多媒体教学,结合经典作品导赏与文献学习,形式多样、重在交流。
时间地点:
主讲人简介:
钟哲平,岭南文化学者,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作家,粤剧中国保护中心副秘书长,星海音乐学院“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粤剧)基地”兼职研究员,广州大学岭南音乐舞蹈发展研究智库特聘研究员。著有《粤韵清音——广府说唱文学》《粤人情歌——百年粤剧文化札记》《读曲心解——广府南音文学探微》《近水楼丛书》《岭海探戏——广东珍稀剧种寻访录》《粤剧的四次绝处逢生——兼议非遗语境下的粤剧新态》等专著。主持“粤剧学者沙龙”和“粤剧记忆访谈”非遗项目。
第一讲预告:
3月20日,《粤剧十五讲》第一课开讲——《最IN &最腐,灵活生猛的粤剧》。这一课,将刷新你对粤剧的认识,带来种种超越你想象的故事……
欢迎星海音乐学院的同学们!也欢迎对粤剧有兴趣的外校同学来旁听。让我们来聊粤剧、交朋友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