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送进校 学生唱大戏
南海区文化馆馆长郑艳芬进入校园传承粤剧文化获好评
“云手、剑指、亮相……”在西樵第一小学的红豆粤剧社里,同学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板有眼地比划出专业的粤剧动作。
粤曲粤剧进校园项目自2008年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并学习这项传统艺术。而作为南海的区级粤剧传承人,该项目的负责人、南海区文化馆副馆长郑艳芬也因传承有方被评为了2014年度佛山市三八红旗手。
创新方式推广传统曲艺
说起郑艳芬的粤曲之路,还要从40年前说起。当时只有12岁的她通过了南海粤剧团训练班的招生考试。
“之所以会喜欢粤曲,一开始是觉得表演时化的妆特别漂亮。随着对粤曲慢慢深入了解,自己被其中蕴含的岭南历史文化所吸引。”郑艳芬说,因为自己是在少年时期迷上了粤曲,所以认为能让更多年轻人接受粤曲这门艺术,这对传承来说很关键。
于是在2008年,郑艳芬带领着馆内戏剧曲艺骨干们以西樵第一小学为基点,开展了粤曲粤剧进校园项目。
谈到项目实施的原因,郑艳芬告诉记者,她是从西樵第一小学学生潘时兴的身上得到启发。当时潘时兴年纪虽小,却对粤曲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郑艳芬融入西樵当地特色,为小时兴谱写了一个关于黄飞鸿行侠仗义的剧本。在郑艳芬的培养下,潘时兴不负众望,一举夺得广东省少儿艺术花会上曲艺类的金奖。
从那时起,郑艳芬意识到要让年轻人接受粤曲这门传统艺术,改变教育模式是关键。
此外,郑艳芬还将粤剧的动作与平日的课间操相融合,独创出粤剧身段操。让粤曲的学习不仅是存在于课堂上,还包括课余时间。目前,西樵第一小学全校师生都已熟练掌握该套粤剧身段操,2014年7月,西樵第一小学凭此粤剧身段操赴北京参加“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校园集体舞展演”获得一等奖。
重视传承也重视育人
回想起2008年刚推广进校园项目时,仅有20多位师生参与,发展至今已有近千人。其中西樵第一小学在2011年被中国粤剧保护中心授予“粤剧推广基地和南海粤剧传习所”,郑艳芬也被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为南海粤剧传承人……但相比这一系列成绩,郑艳芬觉得更骄傲的是粤剧为学生带来的改变。
阿海是西樵第一小学的一名学生,性格是出名的顽皮,直到他在四年级表演《将相和》后才有所改变。郑艳芬说:“我们将课文改编成粤剧剧本后,安排他出演廉颇一角。通过表演,让他领悟到团队的发展,需要个体之间相互团结。”
现在的阿海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变成一名勤奋懂事的男孩。今年已升入五年级的阿海,按规定本应退出粤剧社,让更多三年级的师弟师妹加入。“可这孩子太喜欢粤曲了,一直恳求我们让他到六一汇演的表演结束后再退出。”
郑艳芬告诉记者,在传承粤曲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并非孩子们不接受,而是氛围的缺乏。“例如在南海区每年的六·一文艺汇演上缺少粤剧粤曲表演,过多地注重舞蹈和音乐类。”郑艳芬表示,“传承单凭一己之力很难完成,更多是需要全社会一起参与其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