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有东莞“北大门”之称的中堂,粤剧文化、龙舟文化颇为流行,中堂20个村均拥有各自的曲艺社。在镇中心区的中堂镇曲艺社里,七旬老人袁振文闲时常携老伴吹拉弹唱,夫妻搭档一唱就是十载。
据记者了解,类似的夫妻档、兄弟档、姐妹档曲艺发烧友,在中堂镇比比皆是。这得益于中堂镇一直非常重视曲艺发展,每年都投入一定资金用来支持各种曲艺队排练、演出等软硬件设施建设,还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曲艺发展规划和措施,鼓励、支持曲艺文化的发展。
粤剧传情与老伴结缘
中堂镇曲艺社是曲艺发烧友集中地,一个仅有六七十平方米的房间里,粤剧爱好者搭起了一个简易小舞台,卡拉OK等音响设施整齐有序地摆放在旁边。房间墙上挂满了中堂镇戏剧曲艺协会在各项赛事中荣获的24面锦旗。别看排练厅小,击乐、二胡、唢呐、高胡、中胡、大提琴等戏班里的乐器,该曲艺社均一应俱全。
中堂镇曲艺社自1999年成立以来,一直免费对外开放,只要村民想唱粤剧,都会来曲艺社哼上几段小曲。而73岁老人袁振文是曲艺社的常客,常携老伴到曲艺社以夫妻搭档的形式唱大戏。
自小很喜欢粤剧的文叔告诉记者,他擅长演奏二胡、扬琴、三弦等3种乐器。从16岁起,受当时的粤剧氛围熏陶,文叔开始学习弹奏乐器。经过两年的勤学苦练,文叔终于可以登台伴奏。正是因为钟爱粤剧,文叔青年时期成了村里的文艺进步分子,频频登台亮相,在当地小有名气。
文叔笑着说,他与老伴相识结缘,也与弹唱粤剧有关。在那个年代,文叔的老伴是他演出的忠实粉丝,经常在文叔演出时捧场。1958年,文叔被当时的大队相中,成了村干部,主抓青年工作、粤剧活动。文叔做村干部做了42年,直至2000年退休。
妻唱夫奏走过十余载
在文叔的家里,二胡、扬琴、三弦、中弦、大提琴、萨克斯、击乐等戏班有的乐器一应俱全。平时兴致来时,文叔经常呼朋唤友到家里来,一起弹唱粤剧。为了方便与其他曲艺社交流联谊,早些年,文叔还自掏钱包在镇中心区曲艺社的空地上建起一个简陋的小舞台。
受文叔钟情粤剧的影响,文叔的老伴在10多年前开始学唱粤剧。“我们夫妻俩唱戏有10多年了,老婆唱曲,我拉二胡。”文叔笑着说,与普通夫妇不同的是,他和老伴从不热衷于打麻将,粤剧成为夫妻俩交流最多的话题。
过去十年,文叔和老伴几乎每天都要吹拉弹唱,哼上几段小曲。近两三年,为了照料孙子,这个“夫妻档”每周合作唱粤剧的次数相应减少,但这丝毫没降低夫妻俩对粤剧的痴迷。
文叔坦言,老伴和粤剧是其终身伴侣,自己从未放弃。如今已到古稀之年的文叔,每天坚持花两个小时练习演凑3种乐器,而且从未间断过。只要一有空,文叔还会携着老伴到曲艺社弹唱粤剧。近日,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鼓曲唱曲(南方片)比赛在中堂镇潢涌体育馆举行,文叔等粤剧爱好者相约结伴去看大戏。
25支民间曲艺队传承文化
事实上,类似的夫妻档、兄弟档、姐妹档粤剧发烧友,在中堂镇比比皆是。今年50出头的罗伟棠和比自己小4岁的弟弟罗伟通,成为粤曲“发烧友”已有十多年。与文叔一样,罗伟棠兄弟俩对粤剧的热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加浓烈。这得益于中堂镇一直非常重视曲艺文化的发展,每年都会投入一定资金用来支持各种曲艺队排练、演出等软硬件设施建设,还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曲艺发展规划和措施,鼓励、支持曲艺文化的发展。
有数据显示,中堂全镇20个村(社区)均成立了各自的曲艺队,每支曲艺队都在15人以上,伴奏乐器不少于10件,同时均有200平方米的固定排练、演出场所等。各村(社区)曲艺队每周都举办曲艺活动,特别是在农闲、节假日、重大庆典活动时,民间曲艺文化活动非常活跃。在一批优秀曲艺人的影响下,目前中堂镇民间组织的曲艺队发展到25支,成员500多人,还有“私伙局”几千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