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推行江门原创优秀文艺作品推广计划之戏曲篇时,前不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门本土戏曲作家司徒沛先生的一系列作品被搬上舞台。
这位从高中时代(上世纪60年代)就爱上粤剧写作的“戏痴”,一直以来都在为粤剧在江门的发扬光大而辛勤创作着。他希望政府对本土创作的支持可以持续下去……
1 渊源
从小酷爱创作
司徒沛是阳江人,他的高中年代正值文革期间,写作兴趣浓厚的他因为没有受到学校严格的束缚而得以发挥出才能,他经常下乡体验生活,与农民们一起割稻、插秧、修水利,并根据这些经历写出一些白榄(快板)、小品等。在司徒沛和同学们离开曾一起劳动的村庄时,往往会有一场联欢晚会,而他创作的那些作品也被及时派上用场,总能赢得农民们的喝彩。
初尝“成就感”的喜悦进一步鼓舞着司徒沛的信心,他认为自己具备剧本创作的才能,因此上大学以后,即使他报读的专业是物理系,他依然执著于文学创作,尤其是粤曲剧本、小品的创作。
在湛江念大学期间,他大多数的业余时间用于参加当地的各类文艺活动,也因此结识了一批同样爱好写作或表演的人士。年纪轻轻的他,经常出入于湛江市供销文化局,还写出一些在后来令他小有名气的粤曲作品,比如《祸从天降》、《泪美人》等。当时海口市还属于广东,因此他的这些作品在海口市粤剧团上演。这些经历令司徒沛获益良多,并从此坚定地走在粤剧创作的道路上。
大学毕业以后,司徒沛当了两年中学教师,期间,他继续创作,并调到阳江文化馆当专业创作人。上世纪80年代阳江、阳春归属江门管辖,司徒沛被作为人才引进到江门,从此开始了与侨乡江门的情缘。
2 成就
创作一大批优秀作品
在江门的日子,司徒沛先生获得了新鲜的创作土壤,侨乡的厚重历史以及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日常故事都为他提供了源源不竭的题材。“我不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有感而发。”他说。
司徒沛坚持不懈地观察、感叹和写作,多年来创作的一批作品至今仍为业界所称道。在从事业余文艺创作的30多年中,他创作的不少作品在各级、各类作品评选中获奖,故事《灾祸因缘》获全国首届“群星奖”银奖,开创广东省获“群星奖”之先河;多幕粤剧《李师师传奇》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奖。
他参与编写脚本的连环画《高飞的云燕》和作为总撰稿人之一的大型电视剧《根在五邑》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粤曲《梁启超上京》(与高原合作)获广东省“曲协杯”文学金奖,获邀上北京演出;故事《孙中山茶庵历险》、多幕剧《陈少白与史三妹》、《苏东坡与琴操》、小品《考察》、《一张戏票》、相声《今非昔比》、粤曲《莫问奴归处》等在广东省作品评选中获奖。
2003年,司徒沛离岗退养到深圳粤剧团任专业编剧,2007年为顺德市粤剧团《娥眉古难全》一剧设计唱腔,该剧获广东省粤剧大赛金奖。
3 特征 坚持从生活中发现题材
在粤曲、粤剧正在被今天的江门人,尤其是城市人淡忘的时候,在不少同行因为市场惨淡而不愿创作的时候,司徒沛依然笔耕不辍。他坚信一句话:马不扬鞭自奋蹄,于是他不断地关注着身边的人和事,并把他们变成自己创作的源泉。
在他创作的获奖作品中,不少优秀作品的诞生都是他细心观察的结果。
《夜深人静》讲述的是一位自身生活艰辛的外来工在拾到一个钱包后上缴领导,最后却被误认为是贼的故事。其创作的背景仅仅是司徒沛从朋友处闲聊听来的。他于是将其故事改编成一个小品,在征求同行们的意见之后,他完善和升华了这部作品。
《一张戏票》则是司徒沛在报纸上看了一则新闻报道后所进行的创作,从一位好心市民送票却被怀疑其中有诈的故事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这部创作于2002年的作品,在信任危机越发严重的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其前瞻性不言而喻。该作品也在广东省作品评选中获奖。
司徒沛的作品题材还涉及医患关系、城管与小贩之间的矛盾等,以幽默诙谐的手法反映生活,同时也有历史感厚重、题材严肃的作品,如《孙中山茶庵历险》、《苏东坡与琴操》等,可谓涉猎广泛。按照题材分,他创作的门类有小说、故事、戏剧、曲艺、散文、歌词、报告文学等,不但高产,而且被誉为“快手”。
4 担忧 粤曲被大众冷落
由于种种原因,司徒沛的这些作品虽然能够为业界熟悉、获得奖项,甚至在外地上演,但并不为江门广大百姓熟知,今年11月中旬在市科学馆举办的司徒沛作品集中演出,在令他感到兴奋之余,也让他为江门的粤曲推广和粤曲创作前景深深地担忧。
演出当日,除了司徒沛亲友团以及部分来自省、江门的粤曲爱好者,少数学生外,场面并不热闹。
司徒沛分析说,造成这样的局面,有市场原因、体制原因,也有粤曲本身的原因。
他说,从江门的情况看,粤曲除了一部分发烧友的自娱自乐之外,在城市里基本没有市场,而在农村,喜欢粤曲的人们或是出于怀旧,或是出于对新作品没有信心,在点戏的时候只喜欢点老戏,一些新创作的曲目入不了他们的“法眼”,成为创作人不得不面对的尴尬处境。新作品缺乏主动推广,备受冷落,没有演出的平台,没有被认识的机会,消磨着创作者的热情,于是粤曲的本土创作便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种情形甚至在一些名角、名剧身上发生。司徒沛说,前几年,一位著名粤曲演员曾在江门市区演出,包场卖10元一张票都没有多少人前往捧场;而另外一位香港商人在外海举办的一场粤曲表演,为了鼓励到场的观众坚持到演出结束,竟然向每位观众免费赠送10元的红包……冷清的现场折射了当今观众对粤曲演出的淡漠。
司徒沛认为,粤曲跟现代社会生活脱节也有一定关系。他说:“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没耐心在剧院里坐两个小时,听拖沓冗长的唱腔,连我自己都受不了,但是一旦刻意去创作短平快的粤曲或小品,真正的市场——农村人却又接受不了,这真是两难。”
5 思考 需多方共同努力
面临窘境,司徒沛在担忧之余,还是流露出对粤曲、粤剧的喜爱,依然保持着创作的热情。
关于市场,他认为也并非无可救药。他介绍说,粤曲、粤剧其实还是有一定市场的,比如在茂名、湛江、广西这些地方,每年春节前后都有所谓的“春班”到当地演出,春节前后两个月的演出费用,足以养活前去演出的剧团一年时间。此外,粤曲、粤剧在国外华人圈、港澳也很红火。在江门,大量农村人口还是对广东原味的传统文化保有喜爱之情。“特别是小品是有市场的,在农村演出的时候总能看到观众笑声不断的场面,这令人欣慰。”司徒沛说,江门市可以组织一个专门的小品演出团体。
司徒沛坚持认为,粤曲是广东文化的精髓,在流行文化盛行时将其抛弃是非常可惜的事情。他说,江门市拥有有一批很好的粤剧演员,有场地、有观众,也有一定资本,但就差很好的组织者。
他对此次江门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江门市原创优秀文艺作品推广计划”表示非常感激,认为这就是组织的力量。
“政府、主管部门和作家自身需要一起发力,才能够诞生具有特色和生命力的优秀作品。我希望政府继续组织、多推广粤剧,这样才能将好的作品,尤其是本土题材的作品推向舞台,走向百姓。”司徒沛说。
人物简介
司徒沛,1947年出生,广东省阳江市人,文化程度大学,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文化馆馆员),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协会会员、中国新故事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曲艺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江门市戏剧家协会、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获“江门市优秀文艺家”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文艺创作,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阳江县文化馆当专业创作员,出席过全国故事演讲比赛,是当时阳江文艺界的“四大笔手”之一。
1985年作为引进人才调江门市工作,先后在城区文化局和江海区宣传部工作。坚持业余文艺创作,不用扬鞭自奋蹄。创作粤剧《美人泪》,由海口粤剧团和珠海市粤剧团先后上演,《老虎乸上轿》由顺德市粤剧团上演。《罗帕恨》获江门市“五个一工程奖”,《南粤剧作》获广东省业余文艺作品评选三等奖;《苏东坡与琴操》获广东省业余文艺作品评选三等奖;《李师师传奇》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文学奖三等奖;创作故事《灾祸因缘》获首届全国“群星奖”银奖。
出版个人作品集《三坑瓦传奇》(故事)、《二十年的热衷》(戏剧)、《远飞的大雁》(报告文学)、《诗坛商海两风流》(散文)、《幽谷恋歌》(小说)等;事迹入选《当代文艺家大辞典》、《中国戏剧家大辞典》、《广东省作家大辞典》、《跨世纪文艺人才大词典》等国家级典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