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山,街头曲艺社很常见

“卖荔枝,身外是张花红被,轻纱薄锦玉团儿,入口甘美,齿颊留香世上稀,什么呀,可是弄把戏,请尝个新,我告诉你。这是岭南佳果靓荔枝,果中之王……”这段《荔枝颂》的唱词,对于很多台山人来讲,比周杰伦的《青花瓷》更为熟悉。如果说骑楼、碉楼是侨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粤曲就是唱响侨乡风情的和谐之声。漫步台山人工湖边,穿行于台山的大街小巷,徜徉于台山的广场、公园……你都能听到那富有韵味的曲调和悠扬动听的歌声。

粤曲文化,底蕴深厚  

在台山,粤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广东音乐的发祥地之一,台城街更是“广东音乐之乡”。

2006年,广东音乐入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广州市和台山市共同拥有这个荣耀,因此,台山人对粤曲(剧)这种表演艺术情有独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产生了多位粤曲(剧)艺术大师。在创作方面,孕育了创作《娱乐升平》的丘鹤俦、创作《放烟花》的刘天一、创作《喜燕归堂》的陈品豪,以及创作《腾飞》的陈添寿等大师;在表演艺术方面,除了“大老倌”靓玉麟以外,现代还有曹秀琴、陈玲玉等曲艺名家,更有陈国产这样的乐器演奏家。

“私伙局”是近20年来兴起的由曲艺爱好者自行组织起来的团体。如今,台山共有“私伙局”120多个,他们分散在城乡的各个角落,如人民广场表演台的新凤鸣剧社、人民广场树头的艺苑剧社、南昌街的春明剧社、北盛街的粤韵剧社等,更有数不尽的粤曲“发烧友”,坚持在家日日演唱,以求他日能粉墨登场,正所谓“遍地歌吹遍地曲,万家灯火万家弦”。  

娱人乐己,老有所乐  

“私伙局”具有一定组织性,有固定、半固定成员,各司其职。成员们每日早、中、晚相聚于老地方,或室内或室外。条件稍好者可有瓦遮头,条件缺乏者就只可在湖边、桥底、凉亭等地方“开伙”,但这丝毫不消减其热情,只要天公作美,众人照样吹拉弹唱。

“私伙局”内以退休长者居多。他们劳碌大半辈子,如今在此找到知己,找到精神寄托点。老有所乐,晚年生活多姿多彩;又能与知己探讨艺术,相互进步,以曲会友,此等乐事人生能有几回?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旁人,令人羡慕不已。

“私伙局”里亦常见青年人的身影,他们或为业余爱好者,或为专业人士,为了生计多只是来去匆匆,只为请求高人长者指点一二。

表演者倾情演绎,往往吸引观众停步欣赏,“私伙局”周围自然容易成为小型的休憩场所。如果说粤曲爱好者来此是为了寻找良师知己,那么观众来此就只是为了听上一曲悠扬的曲子。他们或许也懂粤曲,在场者只要有此兴趣,都可上场献上一曲;或许只想置身于这舒心和谐的环境中,约上三五好友畅谈一番,或是在棋局里斗个高低。也有不少长者携来孙儿,享受膝下之欢。这些小观众或许并不懂此高深艺术,但耳濡目染,也许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第二个红线女、李天一、丘鹤俦。

与时俱进,传承文化  

粤曲的兴旺,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私伙局”的兴起,与侨乡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过去,生产力落后,社会经济萎靡不振,人们为生活劳碌奔波,更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粤曲了。改革开放以后,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侨乡经济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曾一度消靡的粤曲重新焕发生机,侨乡又响起了那韵味无穷的粤曲声。

经济的发展,要求粤曲不断进步。如今,侨乡的粤曲更是融入了外来的元素,如一些“私伙局”在传统的钹、锣、椰胡等乐器的基础上,还吸收了萨克斯、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再一次显现了侨乡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为广东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不仅如此,广东音乐还成为台山侨乡联结海内外乡亲的一条文化纽带。“私伙局”里的乐器、活动设施和经费,多数是由华侨同胞捐赠的,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广东音乐带到世界各地,光旧金山、纽约两市,台山华侨就开有十多个广东音乐社。

粤曲的本质是民间性和地方性,它是老百姓的艺术,显现的是一个地方的民情和特色,要通过发展民间活动来传承和弘扬广东音乐。“私伙局”还处于自娱自乐的阶段,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粤曲的传承更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我们期待粤曲得到更好的传承,让粤曲文化生生不息!(江门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