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孩子的故事太感人了,不帮帮他们心里很难受!”昨日《信息时报》爱心档案推出“救助海难孤儿”特别计划,报道了14个台山上下川岛海难家庭贫困学童的故事,引发数百读者争相认捐。从昨日上午7点半开始,三个小时之内14名川岛学童的学费、生活费全部被认捐完。最让人感动的是,一位80多岁的著名粤剧艺术家委托助手连续打了多个电话,一口气认捐了6个孩子的生活费。
早上7点多,记者就接到了第一个爱心电话。三个小时内,将近30个热心读者致电本报咨询,14名川岛学童的学费、杂费、生活费迅速地被其中12位爱心人士认捐完。但截至昨日下午6点还陆续有近200个热心读者拨打热线电话表达爱心。
家住天河的吴小姐是第一位成功捐赠的爱心人士,昨日上午7点半左右,她刚刚看完信息时报,就拨通了电话认捐。“我刚一看报纸就有拨打电话的冲动”,吴小姐激动地说,能够顺利地捐助到自己想帮的小孤儿,她感到很幸运。
八旬粤剧名家不愿留名
昨日一早,还不到9点,一位老艺术家委托助手拨通了本报热线要一次性捐助7个川岛学童一年的生活费。老艺术家生于1927年,是著名的粤剧艺术家。2001年,她曾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接受“2001年度最杰出艺术家”的终身成就奖,还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
近年来老人一直热心公益、慈善,每天都坚持看报纸,也是爱心档案的老读者,已经通过爱心档案帮助过很多人。昨日一早,老人家就看到了救助川岛海难孤儿的报道,随后立刻委托其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彭小姐来电认捐。老人对着报纸圈出了7个孩子的名字,表示一定要捐助这7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虽然老人是第六个来电认捐的,但她想要认捐的7个孩子之一、上川中学孤儿梁伟杰已经被其他的爱心人士率先认捐了。为此,老人委托彭小姐打了多个电话,反复让记者帮忙去请那位好心人把梁伟杰“让”出来。彭小姐说,老人家在看了梁伟杰的故事后,很希望能够帮助到他。可惜最后未果,最终确认认捐6个孩子。老艺术家还表示非常想亲自去上下川岛看看,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和学校的办学条件。
老艺术家一直不肯告诉记者她的名字,即使后来记者经过查证,得知她的身份,她依然强调,不希望报道点她的名字,捐助这些小孩,只是略尽绵力。
私企老板想捐建宿舍楼
经营服装企业的谢先生一直很关注爱心档案,他说自己阅读爱心档案绝对是“期期不落”,是爱心档案的忠实粉丝。但是,一直以来他都没有认捐成功过,“每次打电话来过认捐时都迟了一点点,都被别人捐完了”。但昨日谢先生终于成功地一口气认捐了十个孩子的学杂费,还表示说本报刊出的上川中学危房宿舍图片让他很震动,他将在实地考察后考虑捐建一栋学生宿舍。
谢先生的认捐过程特别“曲折”,当时他致电本报表示要认捐时,所有的学童已全部“有主”,因此谢先生便转而表示要为川岛的学校捐建教学楼、学生宿舍。但随后由于有已认捐的读者临时改变捐助方式,有十名学童的学、杂费突然没了“着落”。谢先生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抢捐”下这十名学童。
未能认捐希望别人退捐
“就算认捐完了,我也要捐”,昨日下午3点左右打通本报爱心热线的陈先生一听说14个孩子已被认捐完,立即表示要自己将善款寄到孩子的学校去。他说自己被11岁男孩梁文艺的故事深深感动。那条戴了11年的红领巾、穿了5年的校服让他感到心酸,如果不能帮助到梁文艺,他的内心会很不安。“大钱没有,这点钱还是能挤出来”,他说。住在天河南的方小姐在听说已经认捐完毕后,则反复地劝说记者,希望记者能去“游说”那些认捐了多个孩子的热心人“退捐”,好让她也尽一份爱心。
爱心不停步敬请关注
昨日14名孩子被迅速认捐完后,陆续打进本报爱心热线电话的读者超过200个。他们都表示有点遗憾,但也希望能参与到系列活动中去探访这群孩子。信息时报爱心档案“救助海难孤儿”特别计划的系列爱心活动还将于近期及寒假期间陆续进行,成功认捐的以及未能成功认捐的爱心人士,都可参与上下川岛实地探访活动。(邹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