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于舞台内侧的乐队,这一次却在天幕面前端坐着,锣鼓、笛子、二胡、琵琶、木鱼、钹等乐器,和演奏他们的乐手一样,在照明乐谱的蓝光映衬下,成为舞台上一幅生动的背景;花旦相公们这一次没有穿大红大绿的戏服,而是黑、白、灰的“素净”到底;舞台上,那些消失了很久的长长水袖,踮起脚的“三寸金莲”,诉冤时的“甩头”,打斗时的“铲椅”、“跳凳”等都一一重现在观众面前……9月16日晚,在南宁剧场,第七届广西剧展大型剧目展演轮到粤剧登场,一出重排的老戏《目连救母》,让人耳目一新,让观众叫好不绝。
这一出《目连救母》,让看惯了现代粤剧形式的观众们,一下子又“跌回”到古老粤剧的怀抱。令人惊讶的是,这次参与重排《目连救母》的,竟然是两位年轻的导演——湖南省艺术研究所的何维、南宁市粤剧团的郝芸,他们是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班的同学。
郝芸告诉记者,因《目连救母》而命名的“目连戏”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有证可考的剧目,因此被视为戏曲的鼻祖,早在北宋时已有连演7天的记载。“这一次表演《目连救母》,目的就是唤醒粤剧形式中最古朴的一面,同时在表现手法、唱腔、化妆、服装、舞美上尽量做到简约,符合现代审美”。
“棚面”登场古意悠远
记者在《目连救母》的演出现场看到,在舞台天幕前垂挂了“古戏台”三个字,仿古雕花的木栅栏上,伴奏的乐队被分成两边。这并非两位年轻导演的新创意,而是传统粤剧形式上的回归。
“七分锣鼓三分戏”是粤剧里的一句谚语,也叫“七分‘棚面’(锣鼓),三分‘老倌’(演员)”。在很久以前,粤剧的乐队不像现在这样隐蔽于舞台左内侧,而是面对观众,坐在舞台的正中靠后位置。那时的粤剧舞台也不叫舞台,而是叫做“戏棚”。观众进入“戏棚”,首先映入眼里的就是手持各式乐器的乐师,乐队也就成了戏棚的门面。因此,伴奏乐队在粤剧行话中被称作“棚面”。
在将乐队正式“请”到舞台上之前,导演郝芸请教了很多戏剧界的老前辈,得到肯定的支持。“我一直想要一种乐队的现场感,也是让粤剧更贴近年轻观众的一个形式吧。”郝芸告诉记者说,其实许多粤剧的老戏迷对乐队中的“锣鼓”有很高的鉴赏水平,如扮演老生的角色一出场,先不是看他的表演,而是听锣鼓的打法,是否有表现力。许多表演都是在锣鼓声中进行,内行的观众即使不看表演,光听锣鼓,也能知道台上演的是什么。所以一边看戏一边看乐队,对于老戏迷们来说相当过瘾。
“原来我也有点忐忑不安,本想用纱布遮挡一下,最后还是决定以现在的面目呈现。但是不知道这样直接的方式,观众们会有怎样的感受,我还没来得及问大家呢。”郝芸坦言,经过那么多年粤剧舞台的革新,让“棚面”重新登场到台前,反而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演员全部“真功夫”上阵
记者了解到,老的目连戏集戏曲、舞蹈、杂技、武术于一身,有锯解、磨研、吞火、喷烟、开膛、破肚带彩特技的表演,以及盘叉、滚叉、金钩挂玉瓶、玩水蛇、挖四门等舞蹈动作,还有金刚拳、武松采花拳、五龙出动拳诸多拳路。那么重排的《目连救母》,当然也少不了这些特色表演。
新编粤剧《目连救母》讲述佛陀的大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传奇故事。在过去,这个剧一共有100多幕,一演就是连续7个晚上,现在被浓缩成了两个半小时的八幕粤剧折子戏。为了简化舞美,一幕戏和另一幕戏之间已经不再拉上大幕,而是以四个活动的“古书封面”屏风作为遮挡,所有的布景转换都在屏风的缓缓移动中完成。
“演员也都是真功夫来的。比如《过奈何桥》那场戏,女花旦姚艳手挥两米长的水袖,足踮三寸金莲,还不时甩头,可谓同时集三样绝活在身,表演难度极大。”郝芸说。记者回想起剧场里演的那一幕,当时掌声雷动,老戏迷们看的都是门道啊!
湖南籍导演何维是首次领略粤剧的魅力:“你们看到女演员穿上特制的‘金莲鞋’之后,就和芭蕾舞演员一样要用脚尖来完成表演。这些特技不是我发明的,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只是原封不动地展现给大家看。”
创作时,何维和郝芸还在剧中加入了湖南古老剧种“祁阳戏”的一些排场,“祁阳戏”的声腔有高腔、弹腔、昆腔三种,它是对粤剧的形成与发展颇有影响的戏曲剧种,所以表现起来也是一脉相承。
“孝文化”要传扬
原以为粤剧仅有南宁本地观众捧场,没想到16日晚坐在记者身边的几位观众却是福建人,他们在南宁做茶叶生意,受本地居民的影响,近年来对粤剧的兴趣越来越大。茶叶店老王说:“能看懂,每句唱词都有字幕,很好理解。”老王表示,特别喜欢粤剧那种表达真善美的主题,“如果一个年轻人多看粤剧,那么我想他变坏的可能性小很多”。
《目连救母》的编剧张传强说:“这个戏我主要是想表达对于孝道的理解,就是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感恩的地方。”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剧中母子两人阴阳相隔,母亲回忆之前抚养小孩的种种辛酸,唱起“夜半尿湿左边床,我将你抱到右边;右边床湿了,我又将你抱到左边;左边右边都湿了,我会紧紧把你抱身上啊……”不少观众看到这里,都禁不住感动流泪。
导演郝芸告诉记者,就在创作这部戏的时候,她曾出差到重庆,在一处文物石刻上,她发现有一段记载与剧中“夜半尿湿左右抱”的段子十分相似,“可见孝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古人早有记载,这出《目连救母》的戏,它宣扬的是人性的真、善、美,塑造的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孝道精神”。郝芸表示,剧展过后,还要将《目连救母》稍作修改,加强人物的情感冲突,延伸故事情节,使之走向市场,面对更多观众和戏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