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粤剧晚会上的崔玉梅的《刘胡兰》扮相

一提起刘胡兰的名字,人们都十分熟知,并一直在传颂着她的事迹。她既是一个天真活泼、朴实可爱的农村姑娘,又是一个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的英雄人物,毛泽东主席在她的纪念碑上题上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让人们认真向她学习。在我们的粤剧舞台上,就有一出历演不衰的现代剧《刘胡兰》,多位著名的粤剧花旦先后努力地塑造这一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8月中、下旬先后在广州、顺德和澳门推出的以《难忘的岁月》为题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粤剧舞台上,《刘胡兰》一剧的选场“就义”(又称“大庙”),就再度呈献给广大观众,受到热烈的欢迎。


《难忘的岁月》粤剧晚会上的《刘胡兰》剧照

老戏迷都会记得,在粤剧界最早主演刘胡兰的名旦是广州粤剧团的陈小茶。那是1958年,陈小茶才25岁,年轻有为,充满活力。她与白超鸿、区少基、林丽蓉等搭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唱和做都下了很多功夫,感情十分投入,使刘胡兰的生动形象深入人心,受到一致好评,该剧演出的场次也不少,颇为难得。
在一众刘胡兰的粤剧主演者中,最具影响力的要数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她于1960年冬开排《刘》剧,曾认真思考:“要塑造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如果仅从她的外形特点出发,不能达到剧本的最高要求。一个角色的外形,无疑对完成演出的要求有一定的帮助,可是最主要的还是要准确地掌握角色的内心世界。”因此,排前她查阅了有关的大量资料,听取了一些领导和老大姐的意见,深入揣摩人物的个性和在复杂环境中不同的思想感情,除精心地设计了人物的造型外,又借鉴刀马旦、小武的身段、步法、腔调作为刻画人物的手段,在唱、念、做各方面都富于变化。

如演刘胡兰为救王连长而与敌人周旋时,唱段明快,念白紧凑,动作利索,很好地表现出刘胡兰的果断与机灵。在“就义”一场中,内唱一句“首板”:“满腔怒愤”,又是先声夺人,接着以“阵阵伤创痛彻心”起句的一大段“主题曲”,以不同调式的“二黄”板腔为主,发挥了“红腔”唱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唱来委婉深沉,跌宕有致;转到“南音”的“心花怒放我爱党”几句,几乎每字一音,使字字突出;曲末一句“节操傲冰霜”则唱散再抛高拉腔,昂扬有力,将刘胡兰心中的爱与恨及其坚定的信念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到表现母女生死诀别的一段,紧紧搂抱母亲和含着热泪送顶针及深情离开母亲,轻蔑地怒视敌人的几个动作,都表演得十分细腻传神,催人泪下……行内人都称赞,红线女对刘胡兰形象的成功塑造,是“演现代剧的一大突破”。
线女在剧中与合作演出者,如白超鸿、李燕清、区少基等的配合也十分默契。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此剧中没有能发挥粤剧艺术大师马师曾表现艺术的角色,但他却主动地争取演了一个戏份不多的人物——还乡团地主石庭槐,作了积极的支持,为演出增添了色彩。

1962年 红线女饰演《刘胡兰》

红线女主演的这个戏不仅在省内反响强烈,1961年春节期间作为中国粤剧团赴越南作访问演出的剧目之一,更受到胡志明主席的大力赞赏(据红线女所说,此剧是胡志明主席点名上演的)。当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广西南宁看了演出,对红线女说:“听说你演刘胡兰,我很难设想你怎样演,你太纤弱了,不是很适合这个角色。但大幕一拉开,我的想法有所改变,你的整个造型设计与刘胡兰这个人物很吻合。”到1982年底,文化部调红线女主演的几个折子戏到北京人民剧场公演,《刘胡兰》的“就义”一场也列其中,引起轰动,许多观众在赞好是说:“真不相信演这位16岁的刘胡兰的是年已50多岁的红线女!”
公演过《刘胡兰》整部全剧的名旦,继陈小茶、红线女之后,就是广东粤剧院的林小群。林是于“文革”后(1978年)新排的,当时该院组织编剧者(包括笔者在内)对本子作了较大的修改,剧中特别增加了刘胡兰与母亲和叛徒石五则(分别由名旦郎筠玉与名丑文觉非饰演)等的对手戏,也丰富了一些唱段。林小群虽在过去也演过一些现代戏,但要演活刘胡兰的形象仍是一次挑战。经过反复的排练,她演来生动自然,唱做俱佳,感人效果也甚为强烈,后此剧被收入在《粤剧大典》CVD碟中。
此后,一些剧团和业余剧社也演过此剧的选场。10年前,广东粤剧界举行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演出时,梅花奖得主曾慧就排演了“就义”一场;而今年同一主题的这场纪念演出晚会上,再在“就义”一场以刘胡兰形象亮相的是另一位梅花奖得主崔玉梅,由于这是一折重头戏,排练又很认真,她们的演出也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