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人头攒动,新老戏迷欢聚一堂,共同迎来一场香港戏曲界的盛会——香港“中国戏曲节2011”。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不断努力以及内地与香港戏曲界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坚持和协助下,传统与创新并重、展演与推广活动同行的香港“中国戏曲节”逐渐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与展示的窗口,作为一项日趋品牌化节庆活动,推动着更多的优秀戏曲剧目走向世界。

以展演推广担起传承重任

从2010年的“中国戏曲节”开始,主办方就一直将保护和传承传统戏剧工作视为己任。本届戏曲节上,除了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京剧、昆曲、粤剧被列为固定演出剧目之外,湖南的祁剧、潮州的潮剧、厦门的高甲戏、苏州的评弹等一系列古老剧种也纷纷亮相,让香港市民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了解到中国丰富多彩的戏曲种类和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

在展演的同时,为了帮助观众了解那些传统戏曲的历史、现状、特点和内容,主办方还举办了一系列的讲座、座谈及展览活动,希望能够从更深的层面促进中华戏曲文化的推广与传承。为纪念昆曲列入非遗名录10周年,戏曲节举办了昆曲欣赏讲座系列,并通过“近十年昆曲的发展与传承”研讨会,深入探讨昆曲的现在与未来;同时,主办方通过举办“祁剧的艺术特色”“寻探湖南访祁剧”等讲座和示范演出,带领观众探寻祁剧自明清以来的发展状况,认识祁剧所用的高腔、弹腔、昆腔,以及其音乐特色和表演方式等,令观众对祁剧这一相对陌生的剧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戏曲节绝大部分的讲座、座谈、展览以及表演节目是免费入场,这也体现了其在承担传统戏曲的传承重任上的坚定态度。通过这些开放性的活动,戏曲节吸引着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戏曲,参与到传统戏曲,尤其是濒危戏曲的保护、传承工作中去。

全面创新吸引年轻观众

打开本届“中国戏曲节”的宣传册,记者发现在《西厢记》的简介中有这样一行文字:“古典与现代,80后热捧的精致、优雅、时尚。”的确,为了使传统戏曲不再是只属于上一代的艺术,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戏院,欣赏、学习和研究戏曲,本届戏曲节进行了很多创新性尝试。

在剧目方面,从加入现代舞台元素的粤剧《李后主》,到粤剧红伶罗家英同京剧名旦史依弘首次联袂出演的《霸王别姬》,再到裴艳玲载誉“重来”的新编京剧《响九霄》,戏曲节做出了诸多探索。《李后主》的编导工作由凭借新派京剧《曙色紫禁城》和《情话紫钗》在戏曲创新方面取得一定突破的毛俊峰导演担纲。为了使这部时间冗长、唱段繁多的粤剧固定曲目适合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欣赏口味,毛俊峰重新整理了剧本,采用倒叙的方式,并在灯光、舞台布景和服装中加入许多新元素。其中,用灯光效果制作出来的云雾代替了传统戏曲中的幕布,使得剧情没有因为合上的幕布而被生硬地隔开,这一创新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李后主》首演后,一些年轻观众表示,观看这部粤剧让他们对传统戏曲的认识产生了变化。

除了参演戏曲本身,戏曲节在其他方面也尝试进行创新。据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文化节目总经理唐敏和戏曲高级经理李明珍介绍,为了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戏曲之美,戏曲节特意将上海评弹团带来的部分演出设在香港茶具文物馆举行;为了使更多观众对戏曲产生兴趣,戏曲节首次设立了“幕后观导”活动,由《李后主》的布景设计曾文通亲自带领观众走进该剧的后台;在学校文化日演出中,昆曲名角现场向学生介绍昆曲表演技巧……

在戏曲节开幕酒会上,记者欣赏到儿童粤剧演员的精彩表演;在《李后主》的演出现场,记者看到很多带着孩子的家长;在“幕后观导”活动中,记者遇到不少年轻的粤剧爱好者……或许专家们对戏曲的创新还有争议,或许还有很多年轻人只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或许戏曲在年轻一代中的推广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在本届香港“中国戏曲节”上,记者感受到了主办方不懈努力的心态和勇于创新的胆识。

内地香港联动打造品牌

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香港举办戏曲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戏曲节丰富了香港民众的文娱生活,加深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也促进了中国戏曲界人士的交流,扩大了中华戏曲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本届戏曲节上,香港中华文化城有限公司组织上海京剧院演出团体来到香港,促成了京粤合作的《霸王别姬》。据了解,该剧门票很快就销售一空,尚长荣、陈少云、孙正阳等名角更成为戏曲节的亮点之一。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对记者说:“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舞台,在此举办戏曲节不仅可以增进香港和内地人民间的情感交流,也可以将更多的内地优秀地方戏曲介绍到世界各地,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董伟表示,文化部会大力支持香港“中国戏曲节”的举办,积极推动内地和香港的合作。“内地的剧种相当丰富,各地剧种多达数百种,可为香港中国戏曲节提供最优质的戏曲资源。同时,内地每三年会举办一届中国艺术节,还有地方戏曲汇演以及分门别类的各剧种节庆活动。通过双方的合作,可以将内地戏曲节庆活动上选出的优秀剧目推荐给香港‘中国戏曲节’,避免大海捞针。”

此外,文化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在与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相关负责人交流时,还提出了戏曲节的举办时间和地点能够相对固定、选取内地各省市的特色剧目时更有计划性、推动戏曲节朝着品牌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等期望。(宋佳烜)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