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风雪夜,凄清冷寂的冰湖上,踽踽而行的,是追寻旧梦的归人……”11月9日,深圳粤剧团新编粤剧《风雪夜归人》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深圳本土制作的一部粤剧,终于在“大雅之堂”上开始它征服全国观众之路。
10月初,粤剧,继昆剧之后,成为第二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地方剧种,深圳粤剧团团长倪建说:“深圳的罗湖、福田、南山、宝安、光明5个区都是粤剧之乡,深圳粤剧非常有市场,希望能乘着这‘东风’让曾经辉煌一时的深圳粤剧‘重活’。”深圳粤剧团,在经历过人员流失、停演等“阵痛”后,能否乘“东风”再起?
现状篇
粤剧之乡难挡“萧条”
当年红小生无奈开的士
在罗湖区畔山路一个不显眼的工业区内,深圳粤剧团在这里排演了45天后,推出了新版《风雪夜归人》。这部改编于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同名话剧的新粤剧讲述了万人追捧的红戏子魏连生和出身青楼的玉春之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16岁开始入戏的冯刚毅,1983年正是凭借着《风雪夜归人》一炮而红,首度“梅开”。成为粤剧界第一个“梅花奖”获得者。曾经,深圳粤剧的势头“一时无两”。谁又能想到,这名当红小生最终不得不转行开的士。
“如果不是揾食有问题,又怎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行当转行当出租司机。”63岁的冯刚毅回想起自己那段历史仍不免唏嘘。当年因为粤剧市场的低迷,冯刚毅放弃粤剧,当起了一名出租车司机。“那段时间,看着别人赚钱,自己心里很迷茫。”
冯刚毅的情况被当时的深圳市政府领导获悉后,得到重视,据倪健回忆, 原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当时就说:“像冯刚毅这种人才,他拿的工资应该比我高。”冯刚毅“回巢”后,2001年凭借《驼哥的旗》二捧梅花奖。
冯刚毅回来了,但是粤剧生命力仍在渐渐消亡…… “以前演出机会很多。”冯刚毅回忆:“粤剧团每到一个地方,总是锣鼓响天,演出当天一早就有人‘霸头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粤剧市场走向萎缩,演出机会的减少,众多粤剧团体或解散或举步维艰,去年12月,深圳粤剧团停演了。
政府补贴还是难以为继
深圳粤剧团团长倪健告诉记者,接外面的演出平均一场只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上万元简直就是“凤毛麟角”,而一场专业演出的成本却在2万~3万元左右。“演出的收入大概占一年支出费用8%左右,充其量只能当作补贴。”倪健说。
2004年,深圳粤剧团作为试点单位参与了深圳文化单位体制改革,2006年更“一刀切”被“转企”,要“自负盈亏”。然而,现实如此残酷,刚“转企”的粤剧团并未能走多远。据统计,2007年~2008年粤剧团每年只有80场左右的演出,虽然团里经费100%的由政府财政补贴,剧团日常开支的维持不成问题,但是多演却是不可能的。
“粤剧市场的萎缩,一是演出机会少;二是演出收入‘追不上’成本。”倪健说。最终,去年12月,由于资金不足,粤剧被迫停演。
探索篇
新排剧目展开全国巡演
借鉴昆曲经验
在国庆期间上演的经典版《风雪夜归人》,同时配以青春版,由青年演员上阵演绎经典的粤剧故事,被普遍认为是粤剧借鉴昆曲推广经验的一次尝试。
倪健坦言,昆曲在年轻市场中引起反响是他们所羡慕的,推出青春版《风雪夜归人》就是希望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培育年轻市场。能否复制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尚未有定论。
“粤剧要登大雅之堂,要去国家大剧院等地演出,如何在传统的粤剧中加入现代化元素,创作精品是我们的目标。”倪健表示。
粤剧要创新,是粤剧业共同的认识,即粤剧要有未来,只有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创新,才能吸引年轻观众。“社会关注的事件、校园题材等这些,是不是也可以成为粤剧的题材?”冯刚毅认为,粤剧要“尝鲜”,来自政府的重视不可缺少。否则,精品缺少与市场之间的恶性循环,只会继续成为“死结”。
人才断层无以为继
2004年,深圳粤剧团经历了一次骨干流失的“大地震”。“剧团当时有近50%的演职人员在风华正茂时提前退休,其中很多是骨干演员。”
据介绍,目前,深圳粤剧团演员的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上,其中挑大梁的均为50岁以上人员,40多岁的人都为数不多,20岁~30多岁的少之又少,10多岁根本没有。
如今已经63岁的冯刚毅仍活跃在深圳本地舞台上,26年后改版《风雪夜归人》仍由他挑大梁。他的搭档苏春梅,是新生代中的“奇葩”,但也已30多岁。
“以前学戏的都是万里挑一的,现在却参差不齐。”倪健说。按粤剧演员传统的培养,需要从小练好音腔,学基本功。
而放眼整个广东省,只有一个湛江戏曲学校,人才输送的渠道很窄。“学校门槛低,混文凭的居多,而学戏的唱念做打,基本功样样要扎实,只有真正喜欢唱戏才能学好。”倪健说。
而冯刚毅对粤剧界人才残缺不全的状况同样忧心忡忡,“湛江再怎么重视,影响力也不够大,那里说粤剧的市场本身就不大。”冯刚毅认为,“有灯就有蛾”,深圳邻近香港,而香港有很丰富的演出资源,而最重要的是,深圳在发展上没有观念上的包袱,不妨大胆进行尝试性的探索。
举措篇
政府使用文化基金“购买”演出
今年三月,深圳粤剧团获得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的资助,重新开始排演。“深圳宣传文化基金将以演出补贴等方式给予粤剧团经费支持,也就是政府购买我们的演出,我们给社区提供演出。今年类似的公益演出将在深圳举办120场左右。”倪健说。演出的地点覆盖深圳六区主要剧场及广场,其中还重点到大工业区、留学生创业城以及平湖山厦做社区性演出。
“一场戏需要50人左右,3000~6000元的出场费,演员能分多少钱?好的文武生,要拿400至500元,龙套每人50至60元,再加上路费、住宿、道具损耗等各种支出,一个剧团一年要演200~300场戏才能回本。” 冯刚毅表示,而且在深圳根本没有这么大的市场。
作为地方剧种,粤剧的地域性、语言、生活环境限制性较强,“深圳接近2000万人,本地的不到十分之一,接受面小是不争的事实。”冯刚毅说。倪健也认为,粤剧的市场运作不成熟之时,政府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补贴粤剧演出,是一个可行的模式,“公益性的文化活动演出,由政府资助是国外通用的做法,而‘进社区’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粤剧。”倪健说。(廖嘉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