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服制作的第三代传人:梁丽珍

她,是广州传统戏服师傅之一,入行32年,曾参与红线女、马师曾等粤港澳粤剧名伶的戏服行头制作。

她,发扬广绣融入戏服之中,熟悉数十种古装戏服种类,并推陈出新。

她,使刀弄针三十年,双手柔润如少女。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一朵奇葩,表演者在舞台上华丽的亮相凝聚了幕后戏服师傅的心血。一件精美戏服、一套华丽的行头如表演者的身份象征和个性风格。在广州现存规模最大的中华戏服厂,仍有多位延续传统制作工艺的戏服师傅,梁丽珍就是其中一位,也是戏服制作的第三代传人。

74岁的四哥(刘四)是中华戏服厂的元老之一,师从著名制作工匠霍国权。四哥说,“过去做学徒,师傅不会轻易把绝活教给你,必须多观察、不怕吃亏,才学到真本领。”传到梁丽珍,已是第三代。梁丽珍自1977年入厂至今,从学车衣开始,两年后出师。“当时能进厂工作很多同龄人都羡慕不已,如今当年一同进厂的同学已基本改行了。”她说。

行话说,宁着破,莫着错。梁丽珍说,在粤剧兴起之初,戏服并没有那么华丽,但要谨记行规,包公穿黑衣,关公穿绿袍等等都有讲究,尺寸也固定。至今保留的古装粤剧戏服尚有70余种。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不同禽兽的图案区分官职的不同等级。还有头盔、靴鞋、战旗、玉带等配套服饰等等。梁丽珍对此烂熟于心。

记者发现,入行三十多年,梁师傅的双手仍柔润如少女,只是右手食指上被剪刀柄磨出一些老皮。她笑言,经常摆弄针线、缝纫机,手上运动做得多,血液循环好,因此双手不老。

名伶请看戏

诱发新灵感

30多年前,不管是省港大班还是乡下戏班,各班子的大老倌、正印花旦、文生武生等,都有自己度身订制的戏服。梁师傅还记得,亲自前来订做戏服的包括红线女、马师曾、罗品超、林超群、罗家宝等等。

梁师傅说,名伶们经常会留下戏票请戏服师傅看戏。这样,师傅们会根据名伶在舞台上的风格和形象,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戏服。“例如有一次红线女需要一件‘百家衣’,传统‘百家衣’颜色单一,大家就用浅花布搭配素色绸缎经过重叠缝制而成,十分特别,红线女看到后非常高兴。”(张顺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