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香港8月4日电(何苑莹 李银泽 林振威)中国戏曲源远流长,而流行于南粤大地的“古老”粤剧,如今在香江有了年轻的传薪人。
今年暑假,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举办了第六届中国戏曲节,而成立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逾130年历史的香港八和会馆,成为了香港粤剧新秀的培养摇篮。
今年即将从八和会馆毕业的年轻女孩梁非同,已然视粤剧为自己的事业。
“我喜欢这种艺术,就好像结婚一样,要很投缘。”梁非同说:“我小时候试过喜欢舞蹈、民乐等,但最后我发现,所有我喜欢的元素都能在粤剧里找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以当上“正印花旦”为目标的梁非同,在过去4年的学习生涯里,从唱功、毯子功、靶子功、表演功等粤剧基本功学起。毯子功即翻、腾、跌、滚、摔等技艺;靶子功则是学习刀、枪、剑、戟、棍等,对女学员的体力要求很高。面对艰苦的训练,梁非同非但没有放弃,反而愈发对粤剧艺术情有独钟。
尽管还未毕业,梁非同已有不少粤剧演出的经验,初踏舞台就与粤剧界资深前辈罗家英和汪明荃合作。梁非同说,自己对粤剧的钟爱,难以用笔墨去形容,就连上大学,也选修了文化及遗产管理这门学科,目的也是希望做好粤剧的传承工作。
与梁非同不同,阮德锵是子承父业。人称“辉哥”,拥有“南音王”等美誉的阮兆辉,于1970年代成立了香港实验粤剧团,旨在为业界提供培养粤剧人才的平台。其子阮德锵自小耳濡目染,如今成为粤剧界的一股“后浪”。
阮德锵在电台担任主持人,介绍粤剧界的幕后花絮、回顾一系列粤剧经典剧目,更不时参加粤剧的台前幕后工作。身为“名伶”第二代,他坦言有压力,但“虎父无犬子”。
“我跟我爸爸在粤剧上面合作无间,他是爸爸,是前辈,是一位演员。”父子虽为两代人,但对于如何承传粤剧文化,却有着一致的想法。
让阮兆辉感叹的是,现在不少家长视粤剧为一种“玩意”。
“以前练功一日24小时,除了睡觉,都在粤剧里面。现在大家好像给不了那么多时间出来,在家长的意识里面,所有的艺术都是玩耍。”阮兆辉担心“童子功”有天会失传。
阮德锵也认为,现在戏班的年轻一辈缺了一些“戏痴”。
“我觉得做戏曲的人,首先要迷戏曲,你才会做得成功。”他说。
“比如演周瑜一定要穿粉红扣,紫金冠,张飞一定要穿黑色,关羽一定要穿绿色,有很多是基本的规矩,粤剧是一门讲究规矩的艺术,因此必须‘宁穿破,莫穿错’。”阮德锵说。
阮德锵坦言,在尝试过不同演艺工作之后,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艺术还是粤剧。“我相信我将来会发展和创新,不过在现阶段这十年二十年,我要做的,仍然是传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