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评点梅花】主旋律框架下的革命戏 ——评欧凯明与《刑场上的婚礼》
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广州赛区,2015年5月15日晚上在广东演艺中心上演了广州粤剧院欧凯明主演的粤剧《刑场上的婚礼》。
何花:这出“革命戏”比我期望值高出了很多很多,甚至,我以为在这个“主旋律”框架内,它已经做得很好,无论文本还是演员。
有评论说这出戏不感人不深刻,可是——作为这样一个题材,它本身就缺少“感人”“深刻”的语境。
这次竞选二度梅的《挑山女人》与《刑场上的婚礼》,看似很多共同性,其实很大差异,华雯如果演得不感人,那是华的失败,而欧凯明如果没让你掉眼泪,那不是欧的失败,为什么?题材问题,《挑山女人》讲的是”母爱“,是”谋生存“,它能引导每个观众的内心情感,每个人都理解”母爱“与”生存“的心理感受,而《刑场上的婚礼》,它除了主旋律,还跟观众保持着很远的心理距离,尤其是年轻一些的观众,直白些说,如果《刑场上的婚礼》不让你反感,而且能坐着看完全戏,这文本已经算合格了。
若说”深刻“也不合适,可以跟同类剧作对比,几乎没一个红色革命戏做到了“深刻”,包括江青把关,汪曾祺等名家参与制作的样板戏,同样不深刻,用“感人,深刻”来要求这个题材,有点强人所难。
以我的观看感受来看,《刑场上的婚礼》的故事讲完整了,枝枝蔓蔓处理清爽了,人物性格也出来了,爱情戏的心里轨迹也合理了,双条线叙事也没有出现明显失误,那么这个题材,这个文本,OK了,甚至要表扬编剧的是——他把“革命”戏处理得家常,自然,生活化,还带点幽默,同时还涵盖着广东地域特色,地域特色表现在“食物”“出嫁风俗”等很多地方。
更让人一提的是编剧的小细节到位,充满了对粤剧的感情,让我非常感动。一处是照相时候红线女老师的伴唱,老师暮年的唱腔有些苍凉,又带着刚烈,放在此处非常好,一处是两人分别拉着红绸唱《妆台秋思》,同样是”洞房赴死“,比照粤剧经典名作《帝女花》之”香夭“,一慷慨,一凄艳,小细节,大大加分,扣题,而且扣住了粤剧的情怀,对名家名剧的致敬。
《刑场上的婚礼》的文本,我看到了编剧的心意和巧思,点赞。欧凯明在本戏中的表演,出色,举重若轻的出色,用个不恰当的比方,像港片黄金期的周润发,张弛有度,轻轻松松的hold住了整个剧场的节奏,亦庄亦谐,铁骨铮铮男人气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若说华雯在《挑山女人》里把”隐忍与爆发力“做到了完美平衡,那么欧凯明在《刑场上的婚礼》里把”诙谐与正气“自由转换,随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
最后想探讨的是——这部戏是不是冲散了粤味?
我以为这个戏的舞台风格的确离我们心中的”戏“差了太远,但是比起纯粹传统戏打追光,霹雷闪电,要看上去舒服得多,因为它抛弃”传统“抛弃得够彻底,不至于一会儿出现古朴气质,一会儿出现先锋气质,明显气质分裂,《刑场上的婚礼》的舞台基本完全话剧化了,也因此,保持了从头到尾的风格统一。
其实竞争二度梅的沪剧《挑山女人》同样没有古典“戏”味,整个布景也是现代化的,身段乏善可陈,反而《刑场》欧凯明展示身段的地方多一些,比如拉黄包车一场的身段展示。我个人对舞台处理的态度是“能接受”“坐得住”。
当然,有人说八大样板戏的身段多么丰富啊,同样是革命戏,《刑场上的婚礼》为什么不用戏曲程式化身段呢?这个问题提得好,也可以给主创人员做参考。
最后,有评论认为,此戏不具备流传下去的可能性,除了欧凯明,还有别人能来吗?同样的疑问也可以抛给《挑山女人》,除了华雯,还有别人能来吗?
这个问题,也是值得创作者深思的问题。
张雪:《刑场上的婚礼》这个题材,很多剧种都拿来改编过,据我所知就有越剧、京剧等,但鉴于两位主角都是广东人,故事地点又发生在广州,改编成粤剧显然比其他剧种有天然优势。
但是昨天看下来,发现这个戏恐怕定位成“粤语歌舞剧”更恰当些,台上与戏曲无关的元素太多:一个是布景太过写实,连门板都直接搬上舞台,起义失败那场大炮声机关枪声齐鸣,一群演员齐刷刷倒在台上扮演“牺牲”……这本身是话剧歌剧的做法,与戏曲写意的精神是相违背的;二是群众演员或者说龙套演员过多,代表“帝国主义黑暗势力”的黑衣人时不时出来“群魔乱舞”,对剧情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还让人挺出戏的;三是前半场唱段太少,虽然几个演员的念白都还不错,但是让我恍惚有种看粤语电视剧或话剧的感觉。
排除这一点“定性”问题,单纯从故事来看,该剧还不失为一部好的戏剧作品。起码故事情节通顺,合情合理,几个戏剧冲突都设置得不错,大革命的开展-成功-迅速失败,与男女主人公的相识-相依-相恋,互相交织辉映,革命工作的紧张刺激与爱情的浪漫都能迅速吸引观众入戏。刑场上婚礼的那一场更将全剧推向了高潮,我看戏时发现有趣的一点:刑场上的这个婚礼,与粤剧传统戏《帝女花》中香夭一场其实颇有共通之处,主人公都是处在一种明知即将赴死的心态下,在人生最后阶段完成了结为夫妻的心愿,情境、心态都很相似,当然革命烈士要激昂一些。不知主创人员是否出于这样的考虑而采用了香夭中脍炙人口的“妆台秋思”一曲?作为一名看多了粤剧老戏的观众,那个曲调一响,女主人公回忆着幼时对结婚的向往,我当场就泪奔了。
既然谈到这一场,顺便说说昨天我和朋友对剧情的探讨。个人认为刑场上婚礼这一场已是全剧高潮,后面再加入狱、拷打、探监、枪决等戏(时长大约半小时)有点不合适。是否可以将后两场提前:入狱、拷打,然后女主角的“前未婚夫”来探监,男女主人公诉说相爱的理由和革命理想,打动了“前未婚夫”和在一旁监视偷听的狱警。最后一场枪决前,狱警由于有那么一丝丝同情他们,让他们合影留念,并引出男女主人公想象中的“婚礼”,然后直接收尾。——因为按照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也是行刑前主人公照了结婚照,周文雍才说了那句”我们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结婚的礼炮吧!“如果把这场最为收尾,从戏剧节奏上讲可能会更好。以上,是我个人看完戏后的胡言乱语,仅供参考。
最后谈谈参赛的欧凯明的演绎。我对欧的表演很叹服,这个戏用不上太多戏曲程式,也没有高难度的武打动作,欧的表演重在塑造人物感,以细节取胜。第一场,欧扮演的周文雍是本色的革命工作者;第二场,他演一个“革命工作者扮演的南洋富商”;第三场,演“革命工作者扮演的工人”,仅这三场来说,他表演的人物场场不同,富商那种轻松、慵懒、随意,对警察客气又高傲的样子,与工友那种粗犷、直率、对警察赔着小心、对老婆大声呵斥的样子,对比鲜明,绝不雷同,都演出了人物感,可见是下了很多功夫的。预祝他夺二度梅成功。
听说这个戏前后演出400多场,8年来数易其稿,越改越好,很佩服这样的打磨精神,希望能吸引到越来越多的观众!
青评,由数位广东青年戏剧研究者以及活跃于报刊网络等的剧评人组成,旨在立足舞台、拓宽视野,独立思考、敢于直言,对话创作、促进评论,以沙龙形式进行戏剧热点话题讨论。
参与本次“青评点梅花”专栏讨论的成员如下:
张晋琼:一级编剧,文艺学硕士,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罗丽:二级编剧,戏剧戏曲学硕士,广州文艺创作研究院戏剧部副主任。
王琴:戏剧学博士,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研究中心戏剧研究人员。
何花:新浪微博知名博主,剧评人,《南国红豆》杂志特约作者。
何家杰:新浪微博知名博主,剧评人,《南国红豆》杂志特约作者。
张雪:法律界从业者,戏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